一、重視與監控危險邊緣學生

Fuchs與Fuchs(2006)認為應用RTI在挑選危險邊緣學生上,主要是在該學年第一個月,由教師運用特定策略加以挑選,

如:檢視所有學生前一年的表現,從中設定效標加以過濾,或在該學年以常模參照的測驗或效標參照測驗,篩選出表現低落的學生,後續提供約莫八週的教學介入,透過動態評量的方式監控學生進步的情形,並建立普通教育的補救教學系統,尤其更應即早發掘具有發展危機的學前及低年級幼童,提供及早與即時的教學介入(胡永崇,2005)。

故RTI乃喚起國內教育者對於全方位篩選的重要性,關注因文化、種族、經濟等因素導致其學習的需求,修正一般轉介前介入服務劃為普通教育範疇的偏狹,轉而強調應由普通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及相關行政人員之間的合作,提供及早的教育介入方法,積極預防日後負向學習經驗的擴大。

 

二、加強科學研究本位之教學介入

Fuchs與Fuchs(2006)指出,RTI具備了二至四層次的教學,在每一層次的教學中,學科介入的本質改變亦不同。

當學生跨到下一層次教學時,其強度需要增加的情況包括:(一)運用較多的教師中心、系統與清楚(如:腳本式)教學;(二)更頻繁處理;(三)增加持續的時間;(四)營造較小、較同質的學生群組;(五)依賴較多教學者的專家知識。

美國《NCLB》與《IDEIA 2004》中,要求身障生所接受的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須有科學理論及實徵研究作為基礎,並強調高品質的合格教師。

RTI精神主要強調透過提供連續性的科學、實證本位服務,進而監控學生的進步與反應,以有效減少因「不當教學」的結果,導致學生的特教需求與缺陷之可能。

RTI對應於國內現行轉介前介入服務,凸顯國內在規劃與執行轉介前介入層面,宜再加強以科學為基礎的教學介入,以提供客觀的實徵資料作為鑑定的依據。

 

三、教師專業知能之提升

我國目前實施的轉介前介入服務,有賴於教師與行政人員具備融合教育的理念之餘,當面對疑似身心障礙的學生,更應訓練其具有能力透過提供有效的介入輔導策略,以釐清學生教育之需求與癥結(胡永崇,2005)。

 

林桂如(2008)。回應性介入(RTI)內涵及其對國內融合教育之啟示。國小特殊教育,45,68-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