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中心教學」是訓練社會技巧方法之一,強調對多重線索的反應和增長動機,和自然教學一樣強調在自然情境中行為的蒐集,除外,增加意外事件的應對並增加類化的能力。

此教學法以四個主要教學區域(多重線索、動機、自我管理、自我主動)為中樞區,強調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區域介入,即可帶動學生其他方面的進步,是經實驗證實有效又省時的自閉症教學法(Pierce & Scheribman, 1995;Schreibman, Stahmer & Pierce, 1996)。

「動機中心教學」源自學者認為自閉症者的社會互動缺陷,是源於自閉症對外界的刺激有過度選擇的特色,對多重刺激無法做合適的回應。

因此,在著手研究多重刺激教學時,漸漸研發出「動機中心教學」,由 Koegel, O’Dell和 Koegel於1987年提出(Koegel, Koegel, Harrower & Carter, 1999a)。

 

最初動機中心教學是用於語言教學,後來發現對兒童其他行為也有正面影響,此發現使自閉症的教學從個人目標行為訓練轉到以動機中心教學為主。

因為早期在語言的介入方法(口語發音模仿、顏色辨認、名詞的使用等)主要的缺失是兒童在無介入的環境下缺乏類化、不能類化無處遇的行為,和不能長久維持學習成果。因此,提倡者希望透過動機中心教學增進自閉症兒童的類化與主動能力(Koegel, Koegel, & Frea, 1995; Koegel, Koegel, Harrower & Carter, 1999b)。

 

「動機中心教學」的區域範圍主要為對多重線索的回應、兒童的動機、自我管理及自我主動。

這些被定義為以功能區域為中心區域的增長將帶來很多行為的改變。以下介紹Koegel, Koegel, Harrower & Carter,(1999a,1999b)所提出來的理論:

1.多重線索:對多重線索反應的增長明顯促進學習,因此視反應多重線索為動機中心教學的中心區域之一。

2.動機:伴隨者對兒童多重線索的反應,可以使用來教導溝通(表達和接受性語言)、自我照顧(如廁訓練)、學業上(算、書、讀)、社會(降低破壞性行為,增進遷移的能力)及休閒(參加夏令營、學校野外旅行)等技巧。

3.自我管理:個體的自我辨識、自我主動進行和他人互動、自我增強或自我恢復增強皆會產生合宜的行為能力。教導自我管裡的程序,剛開始是運用於無障礙的成人,但很快地演變為適合自閉症兒童的有效技巧。異常被使用來改進學業上的學習及降低輕中度障礙的行為問題。因此自我管理被視為動機中心教學區域之一。教導自我管理使學生在沒有介入者幫助下,透過無數的他人行為、環境及人等,仍可學會目標行為。

4.自我主動:一般自我主動被定義為個體在互動中開始一項新的口頭或非口語的社會性互動,及導致社會互動的工作或改變互動的方向。個體若不能證實有社會互動就不能被判斷為有社會能力;再者自我主動可導致自我學習,增加兒童的自制能力,例如教導自閉症兒童主動性問題,將能增進字彙的學習及類化於其他場合。

 

「動機中心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教導兒童在自然情境中對學習刺激和社會互動有所回應,藉以訓練學生自發性互動能力,以降低老師不斷監視的需求,以促使學生在自然情境控制下產生反應(Cohen & Volkmar, 1997)。

動機中心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自閉者提高社會性和教育性的熟練度,以具備融合環境的能力,讓生活更豐富且有意義(Schreibman, Stahmer & Pierce, 19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