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ngelman Syndrome;AS

中文譯名: 天使症候群;安格曼症候群;安琪曼症;安裘曼氏症

俗稱: 快樂玩偶

 

起源:

由小兒科醫師Harry Angelman於1965年首先發表3個病例,他注意到這3個病例全有生硬僵直、忽動忽停的步態、語言發展缺乏、笑的樣子過度及癲癇等症狀。

Bower與Jeavons更於1967年創造了快樂木偶症候群(happy puppet)這個新名詞,也是針對一群具有嚴重肢體運動與智能上遲緩、共濟失調、肌肉張力低下、癲癇、語言發展缺乏與不正常的臉部特徵,巨大的下頷與不斷地張口吐舌的現象的患者而進行描述。

直到1987年甚至發現一半以上的患童第15染色體都有部分缺失。

 

 

預後:

此症患者的臨床特徵將著年齡增加而有所改變,當接近成年期時過動、睡眠減少的方式會改善。痙攣的頻度會降低甚至消失,而腦波不正常的狀況也會明顯的減少,臉部所呈現的特徵仍是最主要的可被辨識的,但是許多的成年患者看起來較實際年齡小些。

至今雖然尚未有患者生育的記錄,但其青春期發育與月經期的行經時間與一般人相似且性徵發展正常,因此推測成人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能為正常。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穿著的衣物最好不要有釦子或拉鍊,多數的成人患者可使用湯匙叉子吃飯,雖然至今仍沒有患者可獨立生活,但可學習操作簡單的家事,除了要預防過度肥胖與脊椎側彎外,患者的健康狀況大致良好,而生命期也接近正常人。

 

 

認識安琪曼症(國語日報98年4月5日)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696


對於安琪曼症,大致有下列幾種稱呼:由於該病症患者有快樂以及僵硬、運動不協調、缺乏語言等特徵,而有「快樂傀儡症」之稱。另外,由於該病症是一九六五年,由英國的Hanry Angelman博士首先發現,就以其名為該症命名,稱「安琪曼症」,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稱呼方式。另外,國內還稱作「笑症」,主要因為該症患者的一大特徵,即臉部的唯一表情就是笑。

  歸納許多文獻可知,造成安琪曼症的原因,大部分是由於母親第十五對染色體上隱性基因發生病變所致,也就是說,安琪曼症是一種與遺傳和染色體突變相關的病症。安琪曼症的主要症狀及特徵包括:癲癇;肢體運作不協調;過動;注意力不足;無口語能力,但能聽懂簡單的指令;智能障礙,認知程度低落;發展遲緩;突出下頷,舌頭突出,牙齒寬疏;經常大笑或莫名的興奮;睡眠週期不正常。這些缺陷都會影響學習,因此,找出適合的指導原則和教學策略,顯得格外重要。

 

  另外,由於安琪曼症學生尚有智能障礙、認知程度低落等特徵,因此在教學方面,宜應用教導智能障礙的相關策略,例如肯定、明確、簡短的指令;提供成就感教學;依學生的程度設計適當的課程;增加重複練習的機會;多線索的提供,例如口頭指示配合手勢;減少環境刺激;給予充分的回饋等方式,來提升學習的成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