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亞傑(Jean Piaget)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把認知發展分為四個主要時期:

(一)感覺動作期:約在出生至兩歲的年齡層,嬰兒只能調整各種感覺和動作,以認識外在的環境
(二)前運思期:二至八歲的兒童,具備有限度的邏輯思考能力,同時也會使用符號來代表真實的事物
(三)具體運思期:具體運思期的兒童(約在七至十四歲)的主要特色是能夠透過具體可見的事物進行思考推理。
(四)形式運思期: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約在十四歲以後)已發展出成熟的認知結構,能擺脫現實與具體事物的限制,以抽象與假設性的邏輯進行思考。

皮亞傑認為各階段之間縱貫發展轉換的主要動力是平衡的概念,當所接觸的新訊與個體內在既有的認知架構(或稱基模,schema)不一致時,個體努力自我調整來解決此一認知衝突,以達到新的一致性,並同時維持個體穩定。
平衡的獲得主要依賴兩種方式進行:
(一)同化:以新的方式解讀新訊息以迎合既有的認知結構。
(二)調適:修改既有的認知結構或是建立新的基模以納入此新訊息。

皮亞傑把認知的過程視為一個個體與環境互動下持續不斷的建構。


 
二、維果斯基(Leb S. Vygotsky)的社會歷史論

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理論特別強調:人類高層次的心智發展源自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個人的社會經驗。其論點堪為教育理論基礎者有二:
(一)符號化與認知的同步發展
(二)人際間社會化賦予符號

使用語言文字的程度來看,兒童的認知發展大致可區分為四個階段:
(一)非語言期:未能使用制式的語言文字符號來表達意念。
(二)指標性語文期:使用的語言符號被納入認知思考的結構。
(三)外在語文主導期:運用環境中的語言文字符號來導引自身行為,並解決面臨的困境。
(四)語文內化期:外在的語言文字可有可無。

 

依照維果斯基的見解,社會文化不僅以其內涵規範了人類認知高下的層次,也是促進心理智能升級的動力。

其中後者與教學直接相關的是『近側發展區』的概念:意指個體在與他人互動激發下所表現出來的、高於他獨自工作的能力差距。

*與皮亞傑的最大不同點

皮亞傑:發展先於學習

維高斯基:學習刺激發展(學習先於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