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啟智班:

國內自民國51年在台北市中山國小成立第一個啟智班,以及民國59年在台北市金華、大同、成淵以及大直等四所國中設置啟智班迄今,啟智教育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在普及率方面,已從69學年度的126班(國小57班、國中69班),快速增加至85學年度的1,334班(國小793班、國中487班、高職54班)。此外,在招收的對象方面,國中小啟智班也從早期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逐漸轉變為中重度智障學生。至於,在民國83年所推展的「高職特教實驗班」,則以輕度智障學生為招收對象,提供其接受職業訓練與輔導的機會。

 

2.啟聰班:

國內自從民國58年在彰化縣二林國小成立啟聰班之後,從此打破聽障學生只能在啟聰學校接受教育的觀念,讓聽障學生與一般學生有交流機會,並增進聽障兒童適應正常社會的能力。

此外,台北市更於民國64年在新興國中成立「聽障資源教室」,以資源教室方式提供聽障學生不同的安置型態。此後,台北市國中小啟聰班大多採取資源教室方式的型態,而台灣省和高雄市則大多以自足式啟聰班來經營。

 

3.啟仁班:

啟仁班以招收肢體障礙學生為對象,最早是在民國52年於屏東市仁愛國小成立肢體障礙兒童特殊班,以招收小兒麻痺學生為主,除注重基本知能的學習外,同時配合適當的醫療,機能訓練及職業陶冶,以增進身體機能及生活適應能力。然而,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小兒麻痺學生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伴隨其他障礙(如智障、聽障等)的腦性麻痺學生;再加上受到融合教育潮流影響,小兒麻痺學生多在普通班或資源班就讀。因此,民國70年以後,啟仁班有逐漸減少的趨勢,根據統計資料顯示,69學年度共有32班啟仁班(國小17班、國中15班),到了85學年度卻減少為24班(國小17班、國中7班)。

 

4.自閉症班:

民國74年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小成立了第一個專收中重度自閉症學生的特殊班。課程內容根據啟智班的課程標準而設計,兼重生活自理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教學方式則採分組教學、協同教學和團體活動三種方式,提供自閉症學生適性教育。但近年來因受融合教育潮流影響,自閉症學生的教育安置多採資源班型態,較少採特殊班的安置型態。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第五章_鑑定安置)
http://192.192.169.101/longlife/newsite/education/educ03/educ03_22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