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簡稱史比量表,前後共經過五次的修訂。請說明史比量表在這五次修訂過程中,對智力測驗在發展上的貢獻。

 


(1)、1916年的史比量表在編製上有相當的改進,同時首次使用了年齡分化、智力年齡和智商等技術概念。

 

(2)、1937年的修訂本,史比量表的年齡上、下限擴充至二歲到二十二歲,適用範圍較前為廣。此一修訂本共含L和M兩個複本,可供作替代使用,在實用和研究上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在內容上增加其廣度,採用一部分的實作測驗試題「如圖形描繪」

 

(3)、1960年第三次修訂的目的是保留1937年的優點,但在內容和編製上再求更新,選擇了L和M兩複本上效度較高的試題,合成一單本「L-M」,可適用於二歲以上的兒童和成人。並在試題的內容與使用材料上作了相當程度的更新,務求能適當地反映當時的時代環境背景,以維持其新近性

 

(4)、1960年的史比量表在修訂完成後,在記分上則改用離差智商來代表測驗之結果,這是在技術上的一個重要改進,離差智商比比率智商較為精確,且能對成人的智力測驗結果作有意義的解釋。

 

(5)、史比量表第四次修訂版(1985,1986)除了在評鑑受測者在各種能力上的發展之外,尚可用來協助資賦優異、智能障礙、學習失調等個案之診斷。且測驗結果皆以標準年齡分數表示,它是一種常態化標準分數。在編製時完全捨棄傳統上對經驗法的依賴,他們構思了一個與Cattell的智力理論近似的基本模式,作為修訂版設計的藍本,將智力界定為三種不同層次的能力,以點量表的方法編製了十五個分測驗(特殊能力因素),分別組成語文推理、抽象/視覺推理、.數的推理、.短暫記憶等四個分量表(主要能力因素),最上層為總能力(g因素)。

 

(6)、史比量表第五次修訂版(2002,2003)五個因素取自現代認知理論

 

特色:

包含極難和極易的題目,以利於衡鑑資優和低智者(如2歲幼童或弱智成人)

非語文部分的測驗不需語言表達,適用於英文能力低、聾人和有溝通障礙者。

避免試題偏誤bias,除傳統所考量的變項(如性別、種族、血統、傷殘)並考慮宗教背景

工作記憶包括非語文和語文,有助於評量並瞭解過動兒或注意力不足的患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