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玫瑧

.

 

「行為」,可以簡單的定義為可被人直接觀察或測量的外顯活動。而像打自己的頭,咬自己的手,咬自己的嘴唇,打自己的身體,捶頭,抓破自己的皮膚,甚至戳自己的眼睛,用頭撞牆,吞嚥食物之外的東西等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我們都可以稱之為「自傷行為」。

 

 

 

在筆者的經驗中,曾經看過一個五歲的中度自閉症男孩,每天常在媽媽做晚飯的時間用頭去撞牆,弄得媽媽連做一頓飯都沒法子好好做;另有一個重度自閉症的孩子則每每在發脾氣的時候就捶胸頓足、咬手,總要花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安撫的下來。

 

 


為什麼會發生自傷行為?孩子為什麼要傷害自己?

 

 

 

自傷行為的發生原因

 

 

 

任何一種行為的背後,總是蘊藏多種不同的動機,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然後維持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自傷行為也是如此,孩子會有自我傷害的行為出現,當然也有其背後的因素與動機,因此,當幼兒有自傷行為時,去了解他的動機是重要的,當你了解他的動機,會找到比較適合的處理方式。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敲頭的行為,可能的原因有肚子餓,身體不舒服,或者只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不一樣動機,處理的方法也不同,肚子餓,給他食物,便可以讓他停止打自己;身體不舒服,就得就醫吃葯;若只是要吸引旁人的注意,當然就需多關心他、抱抱他,才能降低不適當行為的發生率。

 

 

有的家長會問:我的孩子常常自己打自己的頭怎麼辦?在談到解決方式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是,我們不能單純只去解決「打頭」這個行為,而是要去確認:是什麼原因,什麼情境下發生的?也就是說,釐清要處理的真正問題是什麼。

  

特殊幼兒自我傷害的可能原因,可以約略歸納為以下幾點:

 

.情緒的發洩:當孩子有溝通障礙時,只好以肢體動作來發洩他的生氣、挫折、不安、恐懼等負面的情緒。

 

.引起別人的注意:孩子也許從經驗中學習到,當他打自己、傷害自己時,大人會急忙地上前來阻止,因而成功地吸引了大人的關切,例如前述那個中度自閉症的孩子便可能是因為不滿媽媽忙著做飯而忽略了他,便以頭撞牆來引起媽媽的關注。

 

 

.逃避作用:有些孩子會用自傷來逃避自己厭惡的事物,例如有一個剛來機構的新生,因為不喜歡上課,便不斷咬自己的手,但隨著對上課方式的逐漸習慣,及老師放慢對她要求的速度,這種行為便有了明顯的改善。

 

 

.為了獲得具體的事物:當孩子說不出他的需求,例如想吃餅乾、想找媽媽等,便用激烈的行為來表達。

 

.感官刺激:有些孩子會有習慣性的戳自己眼睛、挖喉嚨嘔吐等自我刺激行為,往往是因覺得無聊而引起。有的時候這些自我刺激行為對孩子會有安定情緒的作用,未必是強烈情緒的表現。

.環境因素:陌生的環境,覺得太熱、太冷、太吵雜,都很容易讓孩子不適應不舒服。特別是特殊孩子常合併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對於聲音、觸碰、溫度等等的感覺和一般人有差異,環境中若有引起他們不舒服的因素,就會產生較激烈的反應。

.多重因素:造成的原因可能不只一個,而是以上多種因素的結合。

 

 

自傷行為的處理策略由於障礙,使得特殊孩子較難學習一般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受和需求,因而容易以較本能的方法,像哭鬧、打人或自傷等來表現。我們必須先觀察、了解孩子自傷行為的因果關係,才能設法找出最有效的改善策略。一般而言,在自傷行為的處理上,有以下幾個方法可供參考:

.

.建立溝通系統:可教導幼兒使用口語以外的溝通方式,例如圖片、手勢或肢體動作來表達,使其需求能獲得正確的滿足,避免用自傷行為來表達需求。

.

.使用行為改變技術理與原則,例如增強、消弱、轉移等方式應用,來消減不適當的行為出現。

.

.建立符合社會性的行為訓練,加強休閒娛樂技能提升,例如唱歌、操作玩具等。

.

.使用葯物:當自傷行為嚴重,難以控制與制止時,需與醫生討論,以藥物來抑制自傷行為的發生頻率。

.

愛心、耐心,多管齊下
.

自傷行為的改善需要多管齊下,除了上述的方法可以同時交互運
用,環境中舖設安全泡綿、軟墊等安全設備,感覺統合治療、音樂治療等治療方法也有相當的效益。最重要的,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家長需要以愛心、耐心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和能力,找出合適的處理策略,不要一味地用否定或縱容的心態看待,相信孩子會有改變的。

 

.

(本文作者為資深早療老師,曾任職大同兒童發展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