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gne(1985)認為在閱讀時,將閱讀理解歷程可以區分四個子群(subgroups),並且這些子群是在閱讀時同時進行的。

此四個子群分別為(1)解碼(decoding)(2)文義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3)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4)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敘述如下:

1、解碼(decoding):

解碼是指破解文章中印刷的字,使之產生意義。可分為「比對」(matching)和「轉錄」(recoding)兩種歷程。比對是將外在新字的字形與長期記憶中的字形相比較對照,不需要經過唸出聲音或猜測,就能直接觸接字義的歷程。相反的,轉錄是看到單字,先把他的音唸出來,再依字音活化長期記憶中的字義。


2、文義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在解碼歷程中,已確認單字的輸入激發了文義上的理解,由單字獲得文字上的意義。此歷程可分為「字義觸接」(lexical access)和「文法解析」(parsing)。字義觸接是讀者在認出字形和字音後,在長期記憶中與這些型態有關的意義得到了激發。文法解析是指分析句子的構成規則,將各種有意義的字依其適當的關係聯結在一起,以瞭解句子的意思。


3、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推論理解提供了讀者有關閱讀概念更深層和更廣泛的理解,包括:「統整」(integration)、「摘要」(summarization)、與「精緻化」(elaboration)。統整指閱讀時,讀者會利用先備知識把不同概念,結合為比較一致性的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使文章更有意義且可以減輕記憶上的負擔;摘要指讀者在讀完一段文章後,在其記憶中對文中的主要概念產生一個巨觀結構(macrostrucure);精緻化是將新的訊息與先備知識連結起來而產生新的體驗。


4、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理解監控的歷程在確保讀者能有效的達成目標,其歷程包括「設定目標」(goal setting)、「選擇策略」(strategy selection)、「檢核目標」(goal checking)、及「補救」(remediation),廣泛地說是一套後設認知技巧。以一個熟練的閱讀者而言,理解監控始終持續於整個閱讀期間。開始時,他會設定閱讀的目標,並選擇一組適當的閱讀策略來完成所設定的目標,再檢核目標是否已達成或已達到何種水準。如果出現未完全理解的地方,會找出原因所在並採取補救措施,如重讀不懂的部份等。

 

 

資料來源:林男勝(民96)。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運用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