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行為問題介入觀念已從早期強調個人行為問題介入,轉變成在學校內如何整合相關資源以服務學生行為問題(Netzel & Eber,2003),於是正向行為支持取向介入策略受到大家重視。尤其在倡導友善校園的今天,若能將以往負向處理行為問題的方法轉變成正向的行為支持,相信會讓整個校園更溫馨和諧。茲將正向行為支持在友善校園的具體做法臚列如下:


(一)重視行為問題的功能性評量
功能性評量是分析和理解行為的一件重要的工具,它是一個有系統檢查行為問題,鑑定行為的功能,並且理解行為的背景關係的過程。功能性評量的目的是發展解釋行為問題的意義的假設。實施一個功能性評量需要從不同的來源收集資料,包括父母、普通教育教師、特
殊教育教師、輔助性專業人員和學生。資料收集的主要方法是結構訪談和直接觀察。


(二)以團隊合作處理行為問題
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往往不是單純的原因,而是複雜且牽扯多面向的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等環境因素。而且同一位學生也可能伴隨多重的行為問題,因此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妥善處理,所以運用團隊的方式(例如,學生、家人、學校教師、學校輔導人員、社工人員、相關重要他人?)一起合作處理行為問題,會比只靠老師單打獨鬥的處理效果好。


(三)使用多重處理模式
行為問題的處理模式有如行為問題本身一樣,有多重的處理模式,不同的行為問題所採取的行為處理模式便有可能不同,而不必拘泥於某一種模式,較常見的行為問題處理模式計有心理動力模式、醫學模式、行為模式、心理教育模式、人本模式、生態模式、認知模式、
認知行為模式等八種。


(四)訓練適當的行為來取代行為問題
傳統的行為問題處理方式是針對行為問題本身進行改善,正向行為支持的行為問題處理方式則是訓練適當的行為來取代行為問題。例如,學生喜歡抽菸,傳統的處理方式可能加以處罰或是以嫌惡刺激的方式讓學生害怕抽菸;正向行為支持的處理方式可能會訓練學生嚼口香糖來替代抽菸的行為問題。


(五)採取正向的處理策略
利用處罰或體罰讓學生害怕而停止行為問題是一種負面的處理模式,學生有可能短暫的立即改變,但久而久之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無法根治行為問題,嚴重者甚至造成學生自我意識薄弱,認為自己就是壞學生。因此,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時,不妨多採用正向的處理策略。


(六)運用前事操縱預防行為問題
在以往輔導與管教學生時,強調三級預防,防範學生行為問題於未然。前事操縱即是預防的概念。所謂前事是引發行為問題的刺激,藉著找出和修正前事來防範行為問題於未然(鈕文英,民90)。例如小安在發脾氣前可能會不講話,這種不講話的行為就是一種先兆,一但先兆出現,就要盡快處理,以預防行為問題出現。


(七)重視生態環境的調整
學生的行為問題出現,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也可能與家庭、社區、學校環境有關。因此,週遭的生態環境可能隨時對其產生影響,所以對於學生生態環境的調整,使其有良好的適配度,也有助於學生行為問題的減少。


(八)採用個別化的行為處理方案
學生的行為問題林林總總,相同的行為問題對不同的學生而言,其代表的涵義也未必相同,因此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時,應該採取個別化的方式進行處理,可採類似特殊教育的IEP方式,為學生的行為問題設計個別化的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