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幼兒是如何學習語言的法則?雖然有許多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生理學家參與研究, 有關語言的發展和學習的理論,就學者專家們的研究:


一、行為學習理論的觀點(the Behaviorist Theory)

行為主義認為幼兒語言能力的獲得,乃是由於周遭環境給予的增強作用所產生 的,也就是說語言的獲得是經過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應連結而成,如果語言使用過程中獲 得肯定,使用者會感受到所使用的語言是正確的,遇到類似的情境實則會繼續使用此語言。假若得到負面的回饋,使用者會感受到用錯了,因此再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則不再使用此語言。受此理論影響,為了培養幼兒正確的語言習慣,老師往往會採取過多的口語語言練習(drill),來建立幼兒正確的習慣,這種機械式學習理念,在1960年代末期受到質疑,漸漸被注重大腦心智活動的認知理論所取代。

 


二、Chomsky先天論觀點(the Nativism Theory)

Chomsky假設人類生來就具有複雜的語言結構,這些結構組成了一個「語言獲得裝置」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這一組裝置是分析語言輸入的知覺和認知能力,也就是說如果     有適當的語言刺激,幼兒就能夠經由大腦的黑盒子,將吸收進來的語言加以整理,自然而且很  快地學會複雜的語言系統。先天論的觀點,學者們認為到目前仍是一種推論,這其中的假設也沒有事實根據,也很難具體完整的解釋幼兒如何複雜的獲得語言能力。

 


三、Piaget認知理論觀點( the Cognitive Theory):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幼兒的心智程長是幼兒在環境中經由探索、解決問題而建構出來的。皮亞傑強調幼兒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幼兒在單詞句階段,所發的語詞都以具體感覺到物體為主,正符合皮亞傑所說的感覺動作期,二歲多開始幼兒的表達大都以自我中心來思考事物,常說出此時、此刻所想到的事物,不會太在意聽者是否聽懂他的意思,正是皮亞傑所謂的運思前期的幼兒階段。七歲之後則進入具體運思期,再發展進入抽象思考的形式運思期。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正是提醒大家,幼兒時期的語言學習要由具體、真實、豐富、有趣、有意義、與幼兒相關的情境中探索學習語言,培養幼兒會用語言來解決問題。

 


四、Vygotsky 的社會學習觀(the Culture Theory )

Vygotsky認為語言的學習是社會化或文化的行為,幼兒透過與周遭人的互動,與同伴之間的合作,幼兒語言智能可以超越他現有的水準。Vygotsky的研究中提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有兩種水準,一是真正發展水準,也就是說幼兒已經建立之現有水準。另一是潛在發展水準,也就是說經由成人指引或同伴之中較有能力者一起合力溝通、合力解決問題過程,可達到更高一層的水準。因此Vygotsky提出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建議採鷹架(scaffolding)學習理論,經由成人的活動引導、讓幼兒在真實、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探索和學習,過程中也能獲得同伴以及老師的社會性支持。則幼兒的語言學習能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而提升其語言能力。現今教學上受到重視的幼兒讀寫萌發(emerging literacy)、全語言教學觀點(whole language approach)、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也都受到社會學習理論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