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非慣性語言及處理方式(100年8月19日)

文/王俊凱 


    自閉兒的溝通差異性很大,有的不具備口語表達能力,即使有口語能力,也常呈現「非慣性語言」的僵化特質。

  非慣性語言,是指自閉兒在說話時雖然可以區辨語詞或語句表達,但跟一般人溝通的習慣與慣例不同,導致他人難以理解他們的意思。非慣性語言是銜接無口語與獲得語言能力的過渡時期。在了解非慣性語言的特質後,如果能加以引導,自閉兒便可以循序漸進的取得慣性語言能力。

 

  自閉兒的非慣性語言可分為:

  立即性語言:像鸚鵡一樣,父母或老師說一句,便立即重複同樣的話語。例如小依媽媽說:「小依,老師要回家了,向老師說再見。」小依回答:「向老師說再見。」而非向一般正常孩子說:「老師,再見。」

  延宕性語言:有家長最近常在家中聽到自閉兒說:「來,綁起來!」有一天家長到學校詢問老師,突然看到一旁的老師準備要將腦麻兒固定時會先說:「來,綁起來!」這才化解一場誤會。自閉兒常會有一些延宕性語言,這種語言並不一定是在當下情境說出來的,有可能是過一段時間後才會重複這段話,此時,便要深入了解為什麼孩子會說這樣的話,才不會造成親師間的誤解。

  隱喻性語言:小松最近回家後常會唱:「喜羊羊與灰太狼……」然後便開始感到焦慮;後來發現,原來小松唱這首歌的意思,是指他現在想看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但因為口語表達能力差,沒辦法正確描述:「我想要看電視。」才會出現隱喻性語言。

  打破沙鍋問到底:有些自閉兒就像好奇寶寶一樣,針對問題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例如小強問:「老師,你為什麼要穿外套?」老師說:「因為天氣冷。」小強接著問:「為什麼天氣冷?」老師說:「因為外面在下雨。」小強繼續問:「為什麼外面會下雨?」……遇到孩子這樣的提問,常會讓老師不知該怎麼回答。

  非慣性語言在溝通上也具有獨特意義。有的自閉兒在這個階段會停留非常久,甚至遲遲無法獲得有效改善。但如果對自閉兒的非慣性語言有進一步的了解,從中觀察他們的語言線索,同理他們的感受,非慣性語言不失為一種有用的溝通與互動方式。

  當自閉兒不斷重複同樣的話語時,可能是他在理解這句話上有問題。以下教學方式提供參考:

  角色扮演遊戲:老師可在團體中邀請其他孩子(如唐氏症兒)扮演不同角色,並可事先設計對話,讓自閉兒在結構的環境中練習表達口語。

  生活對話訓練:事先設計生活對話,給予視覺或聽覺上的提示,讓孩子能遵循提示回答問題。

  視覺提示:例如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對話,在對話者的照片後直接呈現對話內容等。

  聽覺提示:例如將老師要說的話預錄在語言溝通板上,當自閉兒按壓溝通板,聽到語音提示後,再要求進一步回答問題,形成一來一往的對話。

  針對隱喻性語言給予立即回饋:當上述自閉兒唱「喜羊羊與灰太狼」時,協助者可立即引導他說:「我要看電視!」並帶他去打開電視,給予立即性增強。

  不要說太複雜的話:對孩子說話儘量簡單、具體;聲調變化儘量平穩,不要忽高忽低,或過度熱情。

  與自閉兒溝通時應觀察溝通情境,並從他們的非慣性語言中了解他們的溝通意圖或背後所代表的溝通訊息,而非僅了解表面的口語意義,才不會造成誤解,衍生後續的情緒問題。通常,自閉兒語言理解能力愈差,非慣性語言愈嚴重;而非慣性語言也會隨著自閉兒的語言發展愈發成熟,而逐漸獲得改善。


資料來源: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948

相關文章:http://ying016.pixnet.net/blog/post/269484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