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惠芳 

    未來,教育部將健全多元安置體系,朝向融合教育發展,但融合教育真的適合所有身障學生嗎?

  林坤燦表示,除離島外,全臺各縣市已朝向縣縣都有特殊教育學校的目標前進,但臺灣的特殊教育,仍以融合教育為主。目前約有百分之八十四的身障學生是採取融合教育,因為這些身障學生未來還是必須回歸到一般的社會環境中。因此,如何讓教育理想落實為實質的教育成效,是刻不容緩的事。

  雖然教師都想帶好每一個學生,但在有身障學生的班級裡,教師必須同時面對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常有無法兼顧的兩難之苦。由於一般國中小學的課程都有統一進度,且在班級人數過多的團體式教學下,若教師的專業能力不夠或學生的學習能力太弱,往往顧此失彼,致使不少教師質疑,融合教育是否真的有利於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發展?

融合教育四步驟
 
  林坤燦說,一般學生或教師一聽到班上有身心障礙學生,往往會產生排斥的心理,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如果大家了解這名身障學生是妥瑞症或亞斯伯格症後,就不會害怕,進而可以接納或關懷身障學生。因此,他認為融合教育有四步驟,分別是:進入、參與、互動及求進步。

  雖然教育部推動「零拒絕」多年,讓身障學生進入一般教室,但進入教室後,能否真的參與班級活動,例如:升旗或運動會時,身障學生是在旁邊看或能參與,會不會受到同學的排擠、孤立等,都是值得觀察的指標,因為只有真正參與班級活動,與同學有良好的互動後,才能討論課業上的進步。

  此外,身障學生不受常態編班的限制,可以選擇教師及班級。

 

加強教師特教知能

  林坤燦強調,學校在安置身障學生時,必須考量教師是否具備特殊教育專長,雖然現在幾乎每名國中小學教師都修過特殊教育的相關學分,但不同障礙類別的學生差異很大,例如:過動症學生可能會上課時到處走動、自閉症學生有可能以頭撞牆壁等,這些行為都有一定軌跡可循,教師只要了解學生為何會有這些行為,就可以事先避免,讓班級的學習維持正常。因此,班上如有這類學生,教師就應加強相關的知能,以協助學生學習。

  另外,林坤燦也提醒教師,面對特殊學生時,要注意個別差異,不一定要有統一的進度,例如:教師可以調整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目標,或簡化課程內容;也可以改變作業方式或減少作業分量;延後交作業時間或延長考試時間等,讓學生更愉快的學習。
 

文章來源: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8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