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秀美 撰


壹、前  言


   從1980年的回歸主流到今日的融合教育,隨著特殊教育的大力推展,特殊教育相關法令日趨完備,特殊學生的受教權也越發受到重視:自足式的特教班(校)不再是特殊學生受教的唯一場所,安置在普通班接受資源服務的方式大量取代以往隔離式教育;身心障礙受教的類別也由十一類修正增加至十二類。從許多國內外調查文獻的報告中得知,語言障礙兒童的出現比率極高,而其中又以構音異常發生比率最高。


    所謂「構音」,是指空氣由肺部出來,通過聲帶振動後再經唇、舌、牙齒、上顎、咽喉等部位的修正摩擦或阻斷而發出的語音(林麗英,民83)。而這些語音的發展年齡,以75%正確發音率而言,在國語中以所有韻母在三歲前發展完成明顯早於聲母,聲母則在四歲時約有76%的人達到此標準,到了六歲除了舌尖後音尚在發展中其餘各音也大致發展完成(王南梅,民73)。因此,一個孩子大約在四歲大說話已經可以很清楚了,過了此年齡的孩子仍有許多音發不出來,即是所謂的構音異常。    


貳、構音異常的治療理念與使用之策略


一、從傳統構音障礙的觀點介入:認為構音的錯誤是說話的人做不到發出某語音的動作。其焦點在正確音和錯誤音是怎麼發出來的,因此矯治的重點大都站在聽辨能力訓練和發音動作訓練的活動上,其所發展出來的策略非常多,現就其一般較常被拿來使用的策略依其矯治的歷程分述如下:


(一)、聽辨正確音與錯誤音的差異:此階段重點在訓練兒童對語音的聽辨能力,並能預估錯誤的發生,透過重複的練習,進而將學習到的目標音應用到生活情境中。


介入策略:


1.聽覺刺激(Auditory stimulation):鼓勵個案一再重複運用區辨、刺激、認識技術去感覺目標音。此法適用於獨立語音或無意義的音節上。


2.聽能辨別訓練:將正確音和錯誤音交錯出現,讓個案指正或反應以分辨其間之不同,同時訓練其注意力。


(二)、正確發出目標音:此階段採漸近的原則,透過視覺、聽覺對構音器官位置、發音方法的不斷修正,使個案發出的音逐漸接近正確音。


       介入策略:


1.逐步漸進法(Progressive approximation):利用增強原理,發出接近目標音時給予肯定,偏離就忽視之。


2.語音位置法(phonetic placement):矯治人員應用模型、鏡子等向個案說明、示範正確語音產生的方法:如舌頭的位置、嘴唇的形狀及其他構音器官的相關位置,以使個案能而順利的發出正確的語音。


3.多重感官統合刺激訓練:利用聽覺、視覺、觸覺或肌肉的感覺以幫助個案發出正確音,如利用鏡子看到嘴形;透過手或紙感覺氣流的強弱;手觸摸喉部感覺聲帶的震動等。


4.語音漸進修正法(sound approximation):找出與目標音發音位置或發音方法較相近、而能正確發出的語音,利用漸近、修正的技巧以誘發出正確的目標音。


5.關鍵字法(Key word method):從蒐集到的語料中得知個案的錯誤音和正確音,在矯治過程中若發出正確的目標音,則利用重複、延長等方式,強化已發出的正確目標音,以防流失。


6.配對刺激法:根據診斷資料找出其語音脈絡中已經可以發出之目標音作為關鍵詞彙,再與另外含有該音的十個詞彙一起比較練習。


7.最小對比法:依個案錯誤的音韻類型,設計音節結構接近的詞彙組作為練習材料。首先以錯誤音和目標音進行最小的配對,讓個案分辨、指認二者對照的意義之不同,進而發出所對照之正確音。


8.構音器官運動訓練:有時個案因構音器官的協調性、靈活度不佳,而導致而導致口語之語音輪替之流暢度欠佳,造成整體性的語音不清,可藉由構音器官運動及呼吸訓練加強之。其訓練的內容包括:


(1).舌頭:強調舌頭的上、下、左、右、前、後之移動、轉動能力,以及舌尖的力量。


(2).嘴唇:強調嘴唇開、合動作之正確性與流暢度,以及雙唇緊閉之力量。


(3).顎:強調口腔內上下顎之開合動作訓練。


(4).吹氣:強調撮口吹氣、開口哈氣以及閉齒送氣等


(5).輪替運動:利用無意義音節之不斷反覆,進行輪替運動的練習。


9.感覺動作矯治法:主要重點,在建立所需要的感覺動作反應。此法認為構音是包括一系列重複的動作,練習各語音和語音的關係,藉著加強運動的形式,來強化感覺動作回饋,而引導出正確的構音。此法有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使個案感覺構音的重複動作


(2).第二階段進行錯誤音的矯治


(3).第三階段增加語音前後音的數量,不斷強化感覺動作器官的運作,以利目標音的建立和維持。


10.動作肌肉運動知覺法:當個案無法藉由矯治人員之說明而自行發出正確之目標音時,矯治人員可藉由壓舌板或手,實際的操弄個案的口腔器官,使個案能明確的感受正確語音產生時的位置和動作。


(三)、目標音的穩定:採透過遊戲、比賽、家庭作業等方式,讓孩子藉著不斷的重複練習,直至正確音穩定下來為止。


      介入策略:


1.利用無意義的字詞練習目標音:無意義的教材對個案來說是個新經驗,較不受舊的構音習慣和語意的干擾,對於強化目標音的穩定度幫助較大。


2.過度練習:大量的練習以維持正確目標音的發出,而不致於回復到舊有的錯誤音。常被用來促進語音的類轉。


3.自我評估法:以聽能訓練為基本,訓練兒童自我監聽的能力。在矯治的情境中,當矯治者說出錯誤音時個案便反應正確音,個案並隨時記錄自己發出之不正確音。但此法需個案本身有良好的聽辨力且需事先在矯治情境中訓練,經矯治人員評估其準確度可時,才可應用至其他場合。


(四)、將目標音類化到不同情境中:


變換不同的情境,讓孩子學習自我監聽,並有周遭的人協助,使孩子能在不同情境下順利的將正確音類化,以達到與他人正常溝通的目的。


介入策略:


1.利用家庭作業:為延續個案的學習至家庭中,學習聯絡簿和錄音帶帶是必要的作業。藉由它個案可以自行練習,家人也可以協助練習與監控。


2.利用提醒刺激:在個案所處的相關情境,利用各種標誌、字卡等,作為提示或分辨,以提高個案語音的類轉。


3.擴大練習的情境,使用新音在所有的場合::構音矯治的目標就是日後能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進行正確的溝通而無礙,因此,在類轉的過程中,擴大練習的情境,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交談是很重要的。


4.相關人員的協助:個案錯誤音的矯治到類轉完成,單靠矯治者每週約一至二次在治療室中進行的活動是不夠的,它需要個案周遭人的協助,如師長、父母、同儕、兄弟姐妹等,在不同時間、場合予以協助,但仍需視其能力與態度,而給予不等之訓練與期待。


二、從音韻障礙的觀點介入:David Ingram 在一九七六年所著Phonological Disability in Children 的書中,首次提出了音韻分析在臨床上的應用,其治療的理念認為語音錯誤的人,是音為他們還未學會去區別使用某些語音,或是字的音節結構,因此其矯治活動中通常會融入學習語音的對比和語音結合的規則。其所使用的策略有:


(一)、辨音成份法:許多語音在其音韻歷程上有其共通性,而個案的錯誤常因其辨音成份之省略或誤用造成的。因此,治療的目標應是某一辨音成份而非個別音。如ㄕ音的練習就可以類化至同樣是翹舌音的ㄓ、ㄔ、ㄖ音。(林寶貴、錡寶香,民89)


(二)、音韻歷程分析與訓練:個案錯誤音並不單純只是構音動作問題,而是音韻系統的建構或音韻規則的學習上出現問題,所以常反應出簡化構音、或多種音共同使用某種發音歷程之錯誤情況,因此,訓練音不是要針對某個音,而是要針對該音的基本歷程,以消除發生錯誤的簡化歷程,建立或增加個案語音學上的對比學習(林寶貴,民89)。


(三)、Blodgeet 和Miller(1989)以音韻歷程設計了一套治療策略,它適用於3~7歲的小朋友,採用小團體活動方式進行。首先,它並不重視每個音的矯治,而是從整個音韻歷程來看每個孩子的整體錯誤型態,一方面透過外在的視覺、聽覺、動覺、觸覺去覺知不同音的特質與相互間的差異,進而引發個人內在的本體感以發出正確的音;另一方面它強調構音的矯治應是人文的、生活的,因此,在類轉中它放進了生活語文的學習。Blodgeet 和Miller將音韻障礙類型之治療歷程分為四個階段(吳咸蘭,民88):


1.建立對目標音組的認識: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孩子從聽的練習中先認識新的語音的特質,教學方式則可以在有趣的活動中先加入無意義的音節,然後針對無意義音節賦予特殊意義,再漸進至有意義的字(詞)。


2.建立對目標音組與錯誤音組對比的認識:這個階段是要讓孩子認識到兩個不同語音發出來的字會代表不同的意思。治療師的目的仍然是先從自創的音節漸進至有意義的字,以避免先有語意的混淆。


3.練習發目標音組:在孩子理解到這兩種對比語音所代表的溝通意義之後,治療師指導孩子進入發音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活動中,治療師對孩子的回應並不以發音的準確度作為優先考量,而是依孩子要表達的意義來回應,教學活動也是從音節漸進至有意義的字。


4.練習發出對比音:經由對比語音的練習,穩定語音在有意義的字詞中之掌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