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波的寒流南下、氣溫驟降,平時高血壓的患者必須特別注意血壓的平穩,注意保暖、預防中風。不過,有一種疾病一樣會有肢體、軀幹或者一側的面部感覺異常,但是卻常被誤認為中風,其實有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簡稱 MS) 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特徵為大腦與脊髓發生多處的髓鞘(神經的外皮)剝落,剝落的髓鞘被新生的疤痕組織所取代、看起來硬硬的,好像是電線外包的塑膠皮脫落,神經傳導的訊號因而產生障礙,甚至停止,從而引起下列症狀:肢體、軀幹、或一側面部感覺異常、手或足軟弱無力、視力障礙、大小便失調,後期甚至有下肢癱瘓明顯、不能行走的症狀出現。

  病患可以自我察覺之處,就是它的症狀會在一兩周後消失,不久後又出現,由此就可懷疑是否為多發性硬化症,而非中風或視力問題。多發性硬化症目前仍無法預防,但如果反覆發生,有可能造成累積效應,使神經細胞一再受損,進而造成永久傷害。

通常來說,多發性硬化症的臨床表徵與髓鞘受傷部位有關,需視受損的髓鞘所影響的神經組織而定,症狀大致為下列情形:
1. 視力受損: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不自主眼球跳動,嚴重者甚至失明。
2. 平衡失調:失去平衡感、四肢無力、下肢或四肢完全癱瘓。
3. 行動不便:因肌肉痙攣或僵硬影響活動力、抽筋。
4. 感覺異常:常感覺灼熱或麻木刺痛、顏面疼痛(三叉神經痛)、肢體痛。
5. 口齒不清:講話速度變慢、發音模糊、講話節奏改變、吞嚥困難。
6. 容易疲勞、頻尿、尿液無法完全排空、便秘、大小便失禁。
7. 短期記、專注力、判斷力會有問題。


  患者多在二十至四十歲時發病,特別是三十一至三十三歲最為常見,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白種人的罹患率較為偏高,但兒童及老年人極為少見。東方人多發生在脊髓和視神經處;西方人則較常見在大腦。

  這種病無法開刀治療,到目前為止根治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尚未被發現,但是對於控制病情及疾病所帶來的後遺症仍有許多的治療方法。對於疾病所帶來的症狀如僵硬、痙攣、疼痛、大小便機能失常等,合併藥物及復健的治療都可使症狀改善。注射高劑量的皮質類固醇可用來治療急性的發作,,但會有體重增加、高血、糖尿病、骨質疏鬆及白內障等副作用;近來則有利用貝它干擾素以抑制免疫細胞過度活躍,來延緩病情惡化及減少復發的次數報告。

  此外,也有利用免疫抑制來降低免疫功能,減少對髓鞘傷害的療法,但免疫力降低易使得病患遭受病毒與細菌的感染,所以這種治療辦法尚處於評估階段。當然也會依患者的情況給予肌肉鬆弛劑、抗憂鬱劑、抗癲癇劑來治療。而藥物治療後的復健是必要的,一般需要三至六個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穎 的頭像
    陳穎

    陳穎の特教考題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