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特教課程與教學-名詞解釋 (2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簡稱PALS )

【107彰師特研所】

 

同儕協助學習法(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PALS)是一種同儕相互協助與教導的方法,將學生兩人一組配對進行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一人先作指導者(tutor),另一位為被指導者(tutee),教學告一段落後,再角色互換。教師必須事前挑選程度教較好的同儕,經訓練後,協助與教導程度較差的同學。教師必須嚴密監控每個學生扮演的角色,並且在教學需要時,及時介入。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遊治療 (Sandplay therapy) 是一種非語言方式的深度心理治療,又稱為沙箱療法或箱庭療法。

由瑞士籍的杜拉卡夫(Dora M. Kalff)所創,並植根於心理學家榮格(C.G.Jung)的理論發展而成。

沙遊治療的運作方法主要是在一個裝有乾、溼沙盤的箱子中,用許多具有象徵性的各式小玩具,擺出一個個案自己想要的世界,個案在治療師提供如同母親子宮般溫暖、受到保護的治療空間中,讓個案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建造立體的圖樣,在治療時除了沙遊之外,沙遊治療師通常也會提供遊戲及藝術治療。於治療時間,案主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他喜歡的活動方式。除了談話之外,他可以做沙遊、畫畫、或用泥巴塑出任何圖樣,他也可以作夢的分析。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謂「讀寫萌發」指的是孩子學習讀和寫是在生活情境中持續自然萌發呈現的過程以及孩子早期讀寫能力逐漸發展的現象,焦點著重在其本身的自發學習,而不是成人的意見或想法。

讀寫(literacy)是指閱讀和寫字,亦即指書面語言的應用過程;

萌發(emergent)意味著發展而非停滯,它代表某物逐漸形成之過程。

美國國家百科全書將「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定義為兒童在學習正式讀寫前的讀寫表現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01彰師大資優所】

跳級是資優學生在學習其間,視其智能成長情形,容許其免於一學年的學習而跳級以縮短修業年限。

跳級在歐美各國較為常見,我國特殊教育法亦容許資優生跳級學習。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度思考訓練也是Edward de Bono1986)所發展的思考訓練教材,為CoRTCognitive Researching Trust)之一環,亦可以訓練學生由多面向的角度思考事情,它的目的雖在訓練學生的認知思考,但廣度思考亦可為情意思考訓練,讓學生從不同的面向檢視各種觀點。

1. 三面思考 (PMI, Plus,Minus,Interesting):對每一個主意都仔細考慮其正面、反面及有趣的一面,而不是對該主意無條件的接受或拒絕。101彰師大資優所

 2. 全面考量(CAF,Consider All Factors):能對情境中的各個因素都加以考慮,考慮的範圍越廣越好。

3. 訂定規則(Rules):旨在提供一現有的規則使思考者能同時應用上述兩者的原則。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彰師大轉學考】

所謂社會失調(Social Maladjustment),可說是社會調適(Social Adjustment)的相反面。在社會學上,失調即對社會不能完全適應或欠缺調和。其意乃指個人或團體與其環境的關係缺乏調和或平衡的狀態。換言之,凡個人或團體無法或未能與社會環境維持調和關係者,都可稱為社會失調。因此,這個社會學術語,和社會平衡是相對待的名詞。社會平衡與社會調適的意義很相近,而失調則失卻調和適應及平衡的現象和功能。

社會失調的範圍很廣,不限於對社會規範之不適應或不順從,和拒絕及懷疑此一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所有個人與個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個人與團體之間,一種文明的各個因素之間,各個人與文明的各因素之間,應有的平衡及和諧關係不能建立起來,即社會調適無法達成的這些過程或現象,可通稱為社會失調。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一陌生人遭遇急難時,如果現場只有一人,此人可能見義勇為,力急救助。

如果現場有數人,則可能彼此袖手旁觀,無人向前幫助。像這種有旁觀者在場會抑制人行為發生的現象,稱為旁觀者效應。

據社會心理學家觀察發現,旁觀者人數越多的時候,眾人趨前救助的傾向越低。原因是若多人在場,「應該」上去幫助的責任分散到在現場的各人,不致完全集中在一人身上,以致降低助人行為的發生。

此外,社會心理學理論指出,人們會根據周圍的訊息來判定是否該幫助他人。當求助訊息不明確,且周圍其他人並未表現出助人的意圖時,個體的助人行為會受到意志。而當求助者的求助訊息越明確,個體的助人的疑慮越少時,個體的助人行為趨向即會增加。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語調聽覺法 (Verbotonal method,VTM)是以口語發音,並配合身體動作來幫助孩童發音,再加上聽輔儀來輔助。由南斯拉夫葛伯里納(Guberina)教授所創立之方法,是一種運用身體動作與一組聲音的擴大濾波儀器及一些特殊語言教學技巧所組合而成的教學方法(陳小娟、林淑玟,民82)。

聽輔儀分兩型SUVAG I(團體用)、SUVAG II(個人用),皆為聲音的擴大濾波器,。聽輔儀有將聲音音量放大以及濾波的功能。濾波器(filter)是可以選擇性的將聲波中某些(段)頻率成分的波濾除或篩選保留,可嘗試地選取受試者的聽覺最佳頻率帶。通過帶與拒絕帶交接的頻率稱為臨界頻率(cutoff frequency)。依照濾波器的頻率特性可將濾波器分為高通濾波器、低通濾波器、帶通濾波器、頻帶拒絕濾波器、全通濾波器。高通濾波器(high pass filter)是指高頻的波可以通過,低頻的波則濾掉。低通濾波器(low pass filter)是指低頻的波可以通過,高頻的波則濾掉。帶通濾波器(band pass filter)是指在某一頻率帶的波可以通過,其餘的波則濾掉。帶拒濾波器(band reject filter)或稱為頻帶拒絕濾波器,與帶通濾波器的頻率反應正好相反,可以拒絕某一頻率帶的波,防止某一頻率帶的波通過,即可將某一特定頻率帶的波濾掉,其餘頻率帶的波則可通過。事實上,帶拒濾波器可由一個低通濾波器並聯一個高通濾波器而成。使用帶拒濾波器可以造成一種不連續聽(discontinuous hearing)的情形,指聽者接收到的頻率有不連續的現象,即同時在低頻與高頻部分作增強。使用聽輔儀可以簡單設定濾波的頻率,調整語音輸出的頻率需兼顧聽障者聽力損失狀況與聽覺刺激的聲學特性,盡量增加聽障者聽到較多語音特徵的機會,進而提昇語音的區辨性。

 

李昭幸(民84)研究國語中的子音與母音的最適當頻率帶,可以依造子音與母音的聲學特性調整聽輔儀的過濾頻率帶,促進聽障兒童的接收。依據李昭幸(民84)研究發現有助於母音的接收的頻率範圍可分為: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覺口語法(Auditory-Verbal)是由盛行於1970年代的單一感官教學法(Unisensory system,或稱acoupedic)發展而來。

教學過程中蓋著口部,以避免讓聽障兒童從說話者的面部得到視覺線索。

聽覺口語法強調利用聽障學生的剩餘聽力,藉由助聽器的擴音系統把聲音放大,或以植入人工電子耳的方式,幫助無任何剩餘聽力的孩童重新獲得部分的聽覺後,依其自然發展之程序,在自然且有意義的情境中,透過會話式的互動,提昇其聽覺、語言、認知的能力,加強傾聽、說話及語言能力的訓練。

提倡者認為九十%以上的聽障者仍有殘餘聽力,而殘餘聽力需加以訓練以善加利用,只要最主要的語言接受區(頻率範圍約為0~2000Hz)至少具有45db的閾限,就可考慮接受聽覺口語法訓練,因為只要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配戴調整得宜,加以訓練後,聽障者就可察覺語音頻譜圖上大部份的語音。現有雅文文教基金會1以此法積極推行對聽障生的聽能復健與口語訓練。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腦化圖示策略是以圖示表徵策略(graphic representational strategy)為基礎,利用電腦編制一套軟體並呈現。

圖示表徵策略為何,首先從表徵說起。表徵(representation)是指將外在現實世界轉換成心理事件的歷程(張春興,2002)。從認知歷程的角度分析,數學解題的表徵型式可分為「內在表徵」(internal representations)與「外在表徵」(external representations)兩種(林育蓁,2008)。

 圖示表徵是外在表徵的一種,是將抽象概念或內在表徵透過視覺方式呈現出來(田佳芳,2010)。Bruner (1964)在認知表徵中所指的圖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 就是指兒童經由對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的心象(mental image),或依靠照片或圖形等,即可獲得知識(引自張春興,2008)。

鈕文英(2007)指出對於認知能力有限的學生,輔助工具的應用可以突破他們學習數學的困境。而在多媒體輔助工具中,電腦只是其中之一。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在精神科疾患診斷及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Text Revision, DSM-IV-TR)中指出數學障礙(mathematics disorder)有三個診斷標準:

(一)標準 A:指出數學障礙的基本特徵是數學能力(例如:數學計算或推理能力)低於個人的生理年齡、智力與相應的教育程度。
(二)標準 B:數學學業成就缺陷顯著影響學習成就與日常生活所需要數學技能的活動。
(三)標準 C:如果有感官上的缺陷,在數學能力上的困難會超越感官缺陷所造成的程度。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標準身材?燕瘦環肥那樣好看?而肥胖的定義為何?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看法;社會上可接受「吃的行為」隨時代而改變,在古羅馬帝國時代於喜慶節日狂歡大餐時,將所吃的食物清除後再繼續吃是可以接受的事。

若過度注重自己的體重和身材,以致纖瘦到對一個人的健康有危害時就可能是一種病態,稱為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s),其又可分為厭食症與暴食症兩種。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展心理學家 Ainsworth(1978)依據 Bolby 的理論基礎,設計了一套八個步驟的標準實驗程式進行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研究,觀察幼兒的重聚行為(reunion behavior)。

研究結果發現兒童的反應有顯著的差異,於是依照個別的差異將孩子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這類幼童與母親在一起時,把母親當做「安全堡壘」,會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陌生人出現也較不害怕;當母親離開時有哀傷的表情,情緒會漸漸平復,當母親回來時則露出欣喜,並尋求與母親身體上的接觸。

第二種是抗拒依附型(insecure-resistant attachment),這類幼童常留在母親身邊,很少去探索環境,陌生人出現便會保持警戒;當母親離開時則會非常焦躁不安的反應,當母視回來時卻出現矛盾情緒,他雖然對母親很生氣,但仍想要試著接近母親,不過若母親試著與他有身體接觸,卻又會加以反抗。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慣性語言及處理方式(100年8月19日)

文/王俊凱 


    自閉兒的溝通差異性很大,有的不具備口語表達能力,即使有口語能力,也常呈現「非慣性語言」的僵化特質。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視障者的白手杖(100年8月26日)
文/黃國晏(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行動自主」是視障者重建尊嚴與自信心的首要關鍵。國際公認視障者專用識別手杖──白手杖,則是促成視障者達成「行動自主」,進而生活自立及獲得教育、工作等機會!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dol-Maestas(1985)則針對學習障礙學生發展一個閱讀故事體文章的策略,稱作「TELLS」,

步驟如下:

(T):研究故事的題目;

(E):檢查及瀏覽文章尋找線索;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事構圖策略是運用視覺圖示的方式,將閱讀材料內容結構化,強調故事結構與主要元素,以幫助閱讀者在原有的認知基模上更容易瞭解與記憶閱讀材料。

其特色在於運用列表或圖示的視覺呈現,由老師直接且明確的示範,再透過逐步引導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直觀教學法的意義與精神及其可資運用於教師信念訓練的觀念嘗試設計一種可增進教師信念的BELIEF 策略,共含六步驟訓練課程,依其訓練順序並取其原文第一個字母,六步驟剛好是一個belief 英文單字,此字亦是信念之意思,如此可加深學習者對訓練步驟的記憶。以下分別簡述此六步驟主要觀點:


一、B-Breath training(呼吸訓練)
呼吸使人心靜及心定,也是調適情緒及壓力的重要方法。在心靈平靜及穩定狀態才能增進自我察覺及省思能力。因此第一步驟即要教導融合教育教師如何透過觀察呼吸及數息方法讓心靈維持沉靜狀態。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策略教學法

策略介入模式(Strategies Intervention Model)

此模式由Deshler、Schumaker與其堪薩斯州的同事所發展,他們整合直接教學與認知行為調整,設計出一套系統性的策略教學取向。這些策略包括改述(paraphrasing)、自我提問(self-questioning)、視覺心像(visual imagery)與錯誤監控(error monitoring)。每一個策略都利用字母的縮寫,作為記憶的線索,以利步驟的回憶。例如,改述策略即為RAP,代表Read、Ask與Put等三個步驟。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策略教學法

直接解釋教學法(Direct Explanation)

由於直接教學法(direct instruction)無法提供學生,閱讀策略中有關推論的了解與心理歷程,因此Duffy與Roehler發展出直接解釋教學法。

在直接解釋教學法中,學生還未學得其他策略之前,教師一次只教導一種策略,學生可以學到有關該策略詳細的資料、策略的步驟、使用的方法,以及何種情形下策略是有用的。教學伴隨著許多具體的實例,示範與練習。過程中,教師提供許多詳細的解釋、證明與示範,經由直接解釋的方法(approach),強調使用策略的思考歷程。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