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SCA經過許多研究者的檢驗(Thorne &Kohut, 2007; Prince-Embury, 2008a),驗證了復原力包含三個主要範疇:
(一)精熟感:包含樂觀、自我效能與調適,
(二)依附感:包含信任、獲得支持、社會舒適、容忍差異,
(三)情緒反應:包含敏感、恢復與障礙。
其中精熟感與依附感是復原力的保護因子,而情緒反應則是復原力的危險因子。
Brooks和Goldstein (2008)也提出對教師培養學生復原力的指導原則,其原則是透過教育訓練,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技巧,
例如利用自我應驗預言改善負向思考,增加個人控制感及教師同理心,減少教室內的失敗,讓教室成為一個安全的環境等,來培養學生的復原力。
復原力為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歷程與結果。
復原力是可透過教育的情境和經驗來發展的,藉由為學生提供安全與信任的環境,在此環境下發揮個體的優勢,促進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效能,以提升學生心理幸福感,進而提高教育成功的可能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