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廣告單 提升學障生數學興趣(100年2月18日)
文/黃明煌、張菁吟
文文是小六的學習障礙生,對計算及文字應用題解題有困難,數學能力甚至落後班上同儕一年以上。只要是數學課,他總是毫無自信且一點興趣也沒有。
特殊兒童學習「類化」的能力比較不擅長,但生活中需要用到「數學」概念的比比皆是。所以在學習課程中,如果能納入日常生活中既有的題材,可以幫助他們學得其中的概念與能力。
以下以超市或大賣場的廣告單為題材,設計教導學障生學數學的教學策略,提供教師參考。
在超市促銷活動中,廣告單是隨手可得的題材,藉由廣告單的內容,可以獲知一些數學學習資訊。簡述如下:
{1}日期或時間的學習:透過觀看廣告單的日期,讓學生翻閱日曆或月曆的方式,了解活動開始到結束的日期、是否到期或過期,進而計算維持促銷的天數。有些廣告單上還會有時間的刊出及限制,比如麵包的促銷,一樣可以讓學生對時間產生數學覺知。
{2}數字大小的學習:透過標籤上的價錢,可以讓學生學習數字的大小,進而引導他們了解貴及便宜的觀念。
{3}加減能力的學習:一般廣告單上的物品可以看到原價及促銷價。從促銷價與原價的價差中,除了了解促銷價會比原價便宜的觀念外,可進一步引導減法計算的能力培養。此外,也可以透過連買兩種物品以上的方式,進行加法計算教學。如果學生計算能力有顯著困難,可以教導學生使用計算機協助學習。
{4}打折、折價的學習:特定節日或活動時,有些店家會推出打折優惠。針對高年級生,除了讓他們了解折價會比原價便宜的觀念外,小數與折扣的觀念也可從中學習而來。如果學障生的計算能力有困難,可以教導運用計算機,減少計算方面的困難。
{5}數數、錢幣運用的學習:廣告單上所標示的價錢,不僅可以用來當作學習加減的題材,也可以讓學生實際操作錢幣,拿取正確的價錢。利用錢幣與數數的結合,讓學生對數的學習更生活化。
{6}基本單位的學習:每一類物品所用的單位都不同,比如餅乾的單位是包,飲料的單位是瓶或罐等,讓學生可以從中判別使用單位的差異性。
{7}乘除法的學習:老師可以布題:「小明買了3罐可樂需要多少錢?」或「3包餅乾特價25元,那麼1包餅乾需要多少錢?」透過累加或等分除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乘法、除法觀念,進而學習小數的意義。
{8}容量、重量單位的學習:從廣告單飲料區的物品,比如可樂、礦泉水等標價上,可以學習容量單位(公升、毫公升);而生鮮區的物品則是公斤、公克等重量單位。
許多學障生到高年級後,由於課程加深且之前學習失敗經驗的累積,漸漸對數學興趣缺缺,最終則是選擇放棄。生活中數學的題材比比皆是,不必執著於教科書上的內容。老師如果能適時調整教材與方法,改變評量方式,落實個別化教學理念,學障生仍然可以輕鬆學數學,重拾學數學的信心。
資料來源: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