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猝死症,就是指無法預期的突發性死亡。所謂無法預期是指即使仔細地了解病史, 詳細地案發現場偵測, 加上事後的屍體解剖檢查,也找不到其真正致死的原因。此症多發生在未滿周歲的嬰兒(嬰兒的定義),尤其是二到四個月這段時期為最常見,絕大部分的嬰兒猝死症發生在六個月大以前,所以稱為「嬰兒猝死症」。讀者也許發現,原本六個月大之前,該施打的預防針最多;因此疫苗的施打常常被誤認與嬰兒猝死症脫不了關係。嬰兒猝死症的發生,以冬天較為常見。另外,它的發生多半在睡眠中(嬰兒的睡眠時間原本就很長),尤其是在夜間的睡眠。
從流行病學上的調查,嬰兒猝死症之發生率約為千分之零點五到千分之三左右。它雖不分種族、地域性,在全世界都會發生,但是以北歐白種人較常見,而東方的黃種人發生率較低。此外,家族中前一個小孩發生猝死的個案,下一個小孩發生嬰兒猝死的危險性也增高。這些人種與家族性,被推測導因於遺傳基因上的異常,然而此部分目前仍在研究中。另外,早產兒發生嬰兒猝死的機率是足月兒的三到四倍。
嬰兒猝死症的原因
發生嬰兒猝死症的原因,眾說紛紜,既然是無法預期的突發性死亡,其原因多屬推測性質。至今被提到的假說有心律不整假說(尤其是Q-T延長症候群)、嬰兒呼吸暫停假說、面部朝下睡覺窒息假說、減少能被喚醒假說、喉頭化學性反射假說等等。目前認為身為生命中樞的腦幹發育不成熟、甚至不正常,可能是嬰兒猝死的近因。正常狀況,在我們睡覺時,二氧化碳會因為呼吸動作減緩而逐漸堆積。當二氧化碳堆積到一定的程度,人體內化學反射動作會誘發呼吸中樞做較深沉的呼吸,來減少二氧化碳堆積,因此我們睡覺時不會忘記呼吸。但是,如果這個誘發動作因為呼吸中樞的不成熟、不正常,加上呼吸負擔加重(如感冒、細支氣管炎等),在高二氧化碳狀況下呼吸中樞仍舊無法啟動,屆時血液會變酸、氧氣濃度隨之下降,隨後會影響心臟的收縮,至此就開始了惡性循環,終至不歸路。
如何預防嬰兒猝死症?
上面提到,醫界對於嬰兒猝死症的真正原因還不是很清楚,目前其研究多只能從一些臨床統計資料中獲取訊息,無法做到真正預防嬰兒猝死症。僅能就被文獻提及的危險因子來著手:
1. 曾經發生不明原因的呼吸暫停、 心跳緩慢、血中氧氣濃度下降情形(發紺)、或任何危急寶寶性命事件的嬰兒,其發生嬰兒猝死症的危險性會增加。
2. 早產兒因呼吸相關之器官皆不成熟,很容易發生呼吸暫停,而自身回復能力也差,因此容易發生嬰兒猝死。越是早產,其發生率越高。
3. 如果家族中曾經發生過嬰兒猝死症的案例,那麼其再發生嬰兒猝死症的危險性會增加。
4. 罹患明顯腦幹功能缺失的嬰兒(如缺氧缺血性腦病變、先天腦畸形者),其發生率高。
5. 罹患代謝性疾病、 感染或發炎、 自體免疫疾病的寶寶,也容易發生過嬰兒猝死。
這樣說來,怎麼談預防呢?其實有些地方仍可以多加注意的,儘可能的將會讓寶寶陷入危險的因素避免。比方說,在雙親方面,其懷孕過程與產後都須避免抽煙、使用禁藥、以及營養失調。年紀太輕的母親與懷兩胎時間間隔太短會造成寶寶照顧上的不良,也應避免之。
產後嬰兒照顧方面,寶寶如果有發燒感染的現象、或是體溫過高的情形就要多加注意。在照顧嬰兒要注意的細節方面,包括避免嗆奶窒息的發生、鼓勵母乳哺育,主要因為母乳中含有許多保護元素與生長因子,且母乳哺育其親子相處時間較多,較易發現異狀。此外,許多家長為了寶寶頭型美觀或是讓寶寶睡得較安穩,選擇讓寶寶趴睡或側睡,但這樣的動作會增加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趴睡的寶寶其肢體動作會受限,所以當忘記呼吸時不易爭扎。況且,出生三、四個月內的小嬰兒,因為控制頭部轉動的頸部肌肉力量不足,所以萬一口鼻被外物掩蓋時,不容易靠自己的力量把臉移開,或奮力掙扎哭喊。就算有也是很短暫微弱,大人亦不見得會及時發覺。西方國家的醫界幾年前已大聲疾呼「不要再讓我們的小孩趴睡!」之後,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明顯下降。
至於環境方面,在較冷的季節需要特別小心,包括環境溫度過高也是危險的因子。最後放置嬰兒在過軟的床舖、床墊、被褥上也須避免。
嬰兒猝死症就像謎般的突發危急寶寶性命的事件,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之不歸路。其結果喪失的不只是寶貴的性命,也傷及整個家族的信心,更傷害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再次呼籲,不要再讓家中嬰兒單獨地趴睡!也不要置放嬰兒在鬆軟的棉被或枕頭上,以免臉鼻陷入,而導致窒息。讓我們努力將冬天的悲劇永不再上演!
資料來源: http://www.ntuh.gov.tw/Ped/health/DocLib3/%E5%AC%B0%E5%85%92%E7%8C%9D%E6%AD%BB%E7%97%87.aspx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