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專員 陳怡杏
「我的孩子未來該怎麼走」是所有家長心中的疑慮。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不能只靠政府補助金度日,廣設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場所,加強安置與轉介服務,才能實質幫助身心障礙者。
本著家長團體的精神,『家長的全面參與』一直是智障者家長總會不變的堅持與執著,因為孩子是生活在家庭的脈絡中,家長是照顧的主體,專業體系只是一個協助的支持者,因此,『家長參與』所包含的意涵不僅僅只是一個資源服務的使用者,更是資訊(孩子的歷史)的提供與整合的重要機制,因此,在談論轉銜服務的過程中,家長的參與更具有特別的意義。
生涯轉銜為一持續、動態的過程,隨著孩子離開家庭踏入學校的第一步、就學階段的轉換、職場的選擇、機構的選擇﹍等,都屬於生涯轉銜的範疇,政府為了主動提供給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的服務,因此內政部結集了兒童局、教育部、勞委會、衛生署、退輔會等政府部門提供給身心障礙者的服務整合成 『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實施方案』 。其中,教育部制訂了 『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 、勞委會訂定了 『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服務實施要點』 ,分別於不同的階段提供不同的服務。為了讓轉銜的服務更順暢,不僅僅只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更需要家長對轉銜服務的了解與協助,以下就不同的生涯階段,說明家長需做的準備功課。
-
1.選擇適合孩子能力的幼、托園所或發展中心: 2.了解相關補助的內容: 另外,為了鼓勵家長帶孩子出來接受療育,社政單位訂有相關的補助措施,家長可向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詢問。
3.營造親師溝通的管道: 4.出席相關的會議: - 國民教育階段班級的服務型態包括有:普通班、特教班、資源教室、在家教育……等,十二年就學安置包括有:高職特教班、特殊教育學校,因此,家長為了能夠選擇適合孩子的班級型態,家長可以先行了解學區內學校的教學與輔導服務。透過學校的參觀與拜會或是與其他的家長分享經驗、或進行資料的檢閱都是可以增加瞭解的方式。
- 國小班級型態為包班制、國中、高中(職)為分科教學,這樣型態的轉變亦會影響孩子的就學適應。
- 透過與前一個階段的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及轉銜會議,家長可以更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與發展。
- 目前有設置許多因應孩子能力不同而規劃出不同的環境以供選擇,因此家長需藉由孩子能力的瞭解來釐清自己對孩子就學的期待,來幫助孩子做適合的學習環境選擇。
- 能力的檢測:家長於不同階段可透過不一樣的檢測方式與工具來瞭解孩子的能力,例如:各大醫院心智科、入學前評估、職業輔導評量﹍等。
- 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
教育局針對特殊學生入學設置有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邀集了學者專家、民間團體代表為委員,辦理孩子入學的準備工作。家長可於安置會議上表達孩子的需求。 - 個別化教育計畫 (IEP) 與轉銜會議:
依照特殊教育法之規定,老師須為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以作為教學的參考與教材、教具的準備,學校於最後一年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中需加入轉銜服務的準備,並與家長討論下一個階段學生適合的環境選擇,及這一年需預作的準備,因此家長需參與會議來瞭解下一個階段孩子的需求與需協助的方向。
一、零~六歲學前階段: |
由於目前的法令規定著需為特殊幼兒的轉銜召開轉銜會議,家長更應出席,了解下一個階段孩子的需求。
二、教育階段的轉銜:國小、國中、十二年就學安置、大專院校 |
而在此階段中家長可以做的準備有:
1. 了解不同的班級型態與其教學的方式: |
2. 了解孩子的能力與釐清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
3. 出席相關的會議: |
三、就業或職業訓練之轉銜 |
四、養護及其他支持之轉銜 |
在目前的轉銜服務實施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媒介為:電腦資訊系統,目前內政部與勞委會的電腦資料庫雖然尚未完全設計完成,但是目前已能透過教育部電腦資料庫的建立來協助資料的移轉與後續的追蹤,待所有的系統均完成之後,將更能幫助政府單位預先瞭解需求的人口數,來設置相關的配套措施。而資料庫的建置與資訊的充實是需要家長的參與與學校老師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就,因此,唯有外在體系的建構搭配著家長的瞭解與全面參與,才能為我們孩子生涯的轉銜加分。
資料來源:http://web2.cc.nctu.edu.tw/~hcsci/hospital/life/transf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