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奧運會與其他運動組織所舉辦的活動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特色有下列幾點:
1.參加特奧沒有最高年齡的限制,凡年滿8歲以上的智障人士經過註冊並經過8
週訓練即可參加特奧運動會。
2.鼓勵不同能力的運動員皆能參與:每一運動項目均有為各種不同能力層次的人
特殊奧運會與其他運動組織所舉辦的活動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特色有下列幾點:
1.參加特奧沒有最高年齡的限制,凡年滿8歲以上的智障人士經過註冊並經過8
週訓練即可參加特奧運動會。
2.鼓勵不同能力的運動員皆能參與:每一運動項目均有為各種不同能力層次的人
殘障奧運又稱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取拉丁文「平行」之“Para”,及「奧林匹克」之字根“lympic”所組成,簡稱殘奧或帕運。Paralympic意指同等於奧林匹克運動會高水準的運動精英競技運動會,是全球四個能夠使用「奧林匹克」名義及懸掛五環旗的國際大型賽會之一。
1988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與國際殘奧委員會,決議奧運會結束後一個月,使用奧運會比賽場地舉行殘障奧運會。2008年繼北京奧運之後,殘障奧運於9月6日~17日使用同一場地舉行運動會。本屆我國派出16位選手參加田徑、桌球、射擊、健力、射箭、游泳等6個項目。我國選手林資惠於健力項目中獲舉重女子75公斤級金牌、曾隆輝於射箭項目中獲輪椅反曲弓銅牌,本屆中華隊共獲得1金1銅的佳績。
殘障奧運主要參賽選手為肢障(包括腦性麻痺、脊髓損傷、截肢)、視障、聽障、智障等障別之身心障礙者,其特色為:
適應體育漸受重視,主要乃是因為其對於身心障礙者能夠有效的達到身體及心理上之功效。以下分就四個方面所能達成之功能說明之:
1.身體鍛鍊的功能:適應體育能活動身體機能,讓身心障礙者學習運動技能、
鍛鍊健康身體,並且豐富體育運動知能。
2.身體復健的功能:適應體育能改善身體機能及改善障礙狀況。
殘障奧運又稱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殘奧或帕運,是以推展肢障、視障、聽障、智障及其他身心障礙者各項體育運動,激發其生理潛能,使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國際運動競賽,以促進其身心健康、提昇其生活層面為宗旨。通常殘障奧運和國際奧運在同一年舉行。
特殊奧運是針對智障者(孩童及成人)所設計之國際通用的全年性運動訓練及競賽計畫。
其目標在於為智障者提供「使他們成為有用的、有生產力的公民」、「使他們為社區所接受及尊敬」的機會。
適應體育是為所有身心障礙或病弱的適齡就學學生所設計的體育課程,在考量學生的需要與個別差異的原則下,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具器材的應用上,加以適當的修正與運用。
藉由此一課程,身心障礙或失能學生可以享受較高品質的運動或身體活動,進而促進身心方面的全人健康(闕月清,民91)。
高中職資源班所面臨之困難,參酌林麗華(1998)、江明曄(2000)、蔡瑞美(2000)、徐珮筠(2007)、林穎昭(2007)等探討高中職資源班運作之文獻,今就高中職資源班運作上所面臨之困難詳加說明如下。
一、資源班組織執掌尚待定位,人力資源有限
資源班特教人員編制不足、業務承辦人身兼數職等問題,是近年來高中職資源班經營上所面臨普遍之困境。高中職資源教師有基本授課鐘點,且仍須兼辦行政、輔導、相關支援服務等業務,且服務之學生分散於各科各班之普通班級中,對資源教師而言耗時耗力又難以樣
樣兼顧,因此,提昇資源教師認定己身之專業並積極開發人力資源以協助資源服務之推動,乃是未來資源班發展上值得深思之處(江明曄,2000;徐珮筠,2007)。
資源教室首先由Irwin 於1913 年應用在視障兒童的補救教學上,其後也應用在聽障教育及語言障礙兒童的教學輔導,到了1950 年代及1960 年代,許多學校才紛紛設立資源教室以輔導在學科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王天苗,1983;Wiederhole, Hammill, & Brown, 1993;蘇雅芬,2004)。資源教室之所以盛行,乃基於許多學者與專家開始懷疑自足式型態特殊班級,對學生學習有不良影響,其主要原因是「標記化」更給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資源教室逐漸為各校使用。
我國資源教室發展始於民國六十四年臺北市新興國中成立第一所資源班,以服務聽覺障礙學生為主的啟聰資源班;六十五年臺北市金華國中、中山國小亦開始實驗啟智類資源班,六十七年後教育部先在國民中學試辦協助學習障礙、學習低成就學生資源教室方案,民國六
十九年後此方案亦推展至國民小學;民國六十七年資源教室方案對象亦由聽障學生、智障學生,擴及到學習障礙及低成就學生(教育部,1999d)。民國八十五學年度臺北市教育局在各高中職試辦身心障礙學生補救教學與各項特教與專業服務措施,並於八十七學年度開始廣設資源教室或資源班(謝佳男,2000)。台灣省教育廳於八十三學年度亦於高中開始設立資源班,為身心障礙學生提供各項特教專業服務與諮詢,提昇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效,助益極大。
論點
兒童說得愈多,他們愈有機會練習音韻、詞彙、語句語法結構,也會獲得更多的溝通互動與回饋。
應用
在交談情境或是語言學習的教學情境中讓兒童仿說複述大人所說的話語,也就是在創造情境與機會讓他們練習音韻、詞彙、語句、語法結構。仿說在語言訓練之起始階段經常使用,尤其在教導兒童練習使用過的語言結構、詞彙或短語上,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