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疾病分類到身心障礙分類?從ICD到ICF

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所所長 李世代

 長久以來,『何為 健康問題 ? 』、『何為 照護問題 ? 』,甚至進一步言及對此健康照護問題之種種描述,『何為一個 健康照護問題 ? 』、『總共有多少的 健康照護問題 ? 』包括數目多寡、高低、大小、輕重等健康照護問題之程度,我們始終能適切描述與掌握。前述之問題本從生活領域中之方便隨意描述以利溝通與傳達,然而可能人言人殊,故當然須發展成客觀、專業、固定而依問題之 本質、部位、成因對生活功能活動及社會角色扮演衝擊剝奪等 因加以具體歸類而描述成系統化之內容者,即成為西方社會『 分類系統 』之濫觴,其適用於所有須描述、定位、歸類等領域。有了建構完備的『 分類系統 』,方始能進一步有作延伸性之論述。

 近三百年隨著對 『健康問題』之 日漸了解 而經驗日見累積,歐美各國亦進一步透過公體系規範傳承健康死亡之登錄,以圖了解、掌握,並嘗試解決這些健康照護問題。進入二十世紀,將過去二百多年經驗之累積傳承而形塑了近代之『 疾病及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系統 』。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斯柏格的社會人際特質

 亞斯伯格兒童是具有能力、有興趣,且會去參與,但因為他的社會直覺和一般人有差異,所以無法了解人際互動的意義。

這些兒童中,有很多人很努力試著社會化,但當他們接近別人時,他們的社交又似乎很笨拙,眼睛可能不看正走向他們的人,或者無意給人的“錯誤訊息”。

他們可能以非常正式的方式來與人互動以彌補他們的困境。在某些情境下,有極大的困難看出大家都知道的社會性線索;他們以嚴謹互動方式來和朋友或父母相處,且似乎也不善於處理衝突問題,並且可能無意識地表現出反社會性行為。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CF 的分類架構與編碼原則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服務發展組 周佳穎

壹、 ICF 的分類架構: 

ICF 分類系統之內容與層次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源班教師的角色應有:

(1)  協調者:

在開學前的暑假,資源班教師即應該瞭解本年度安置或就讀本校的特殊需求學生名單,召開新生及家長座談會,瞭解高中職課程。
協調學務處與教學組安排合適導師。且對於肢體行動不便的學生,視需要協調總務處安排低樓層或靠近廁所之教室。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職教育內容要能落實,需仰賴學校利用各種具體、有組織的方式來實施以下則列舉學校可推行的實施方式:

(一)家庭聯絡簿

讓家長明瞭學校的活動,並通知家長班級的活動和課表,而對於家長在聯絡簿的留言,教師應重視並迅速給予適當回應。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在資優課程設計中納入情意課程

資優學生情意課程的內涵可包括下列主題:

認識資優、自我期許、尊重他人,欣賞他人、了解個別差異,扶攜弱小、人際技能,情緒敏感、善用幽默、與眾不同、最惡感、壓力調適、家庭互動、責任感、學習習慣、領導才能、生涯探索、利已與利他等。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學習障礙是指個體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以致造成學習能力表現上的異常。

 

(2)學習困難(learning difficulties)並未指明學習困難的原因一定是個人生理的因素造成。

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多數因為個人心理或生理因素造成的學習困難,都屬於特殊教育範疇,而因環境因素、教學或學習經驗不當等所造成的學習困難,則列為普通教育中補救教學的領域。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irk 、Gallagher 與Anastasiow(2000)指出教育方案的調整主要包括下列四方面:

第一,調整學習環境:

即改變特殊服務的物理環境使教學更有效率;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Wiggins(1989)指出真實評量的結構與邏輯是:

 (1)以公開的方式行之,例如有觀眾、有評論小組;

 (2)不依賴不實際和任意的時間限制;

(3)提供已知,不是祕密的問題或作業;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殊教育法提出:身心障礙學生之教育安置,應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前提下,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這呼應國外學者的的教育階層模式。

以下就分層介紹。

1、 全時制住宿型學校:在教養機構或醫院接受教育服務。

例子:小明無生活自理能力,需接受24 小時專業護理照顧,安置於屏東勝利之家─重殘養護中心。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