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MG(Dimethylglycine)對成人和小孩的適應症和用途分述如下
DMG又稱為VitaminB-15或Pangamic acid,主要成份為N,N-Dimethylglycine。
一)DMG(Dimethylglycine)對成人和小孩的適應症和用途分述如下
DMG又稱為VitaminB-15或Pangamic acid,主要成份為N,N-Dimethylglycine。
一、飲食療法
最先由舊金山治療過敏專家Feingold提出,他發現兒童行為異常與食物添 加物(如加味料、防腐劑、色素)有密切關係。自閉症兒童不食用一段時間,其行為將有所改善。
由中醫的觀點,認為注意力缺乏正的兒童避免食用垃圾食物、油炸、烤肉及太辣的食物,最好多吃綠色蔬菜及喝大量的西瓜汁。
學者症候群之定義
早在1789 年,科學文獻中就出現有關學者症候群的描述。有「美國精神醫學之父」稱呼的拉許,描述了一位具有閃電般快速計算能力的富勒先生,但除了計算之外,富勒對複雜的數學並沒有什麼了解。
一直到1887 年,以鑑定出唐氏症而知名的唐恩描述了10 位具有學者症候群的人士,這種「缺陷與傑出並存」的特殊現象,才有了更完整的陳述。
威廉氏症候群是基因缺陷所造成的先天性疾病,為第七對染色體的長臂(deletion 7q11)缺失,而導致一個或多個基因功能異常,其中以彈力蛋白(Elastin)基因與先天性心臟病等臨床症狀有關,發生率為兩萬分之一。
生理特徵
1825年,一位法國神經科醫生Jean-Marc Itard 首度將妥瑞氏症描述下來,當時Itard正在照顧一位從7 歲開始發展出聲語型抽筋的貴婦。由於抽筋使她無法控制的發出尖叫聲和咒罵聲,因此她被送往隔離。 在Itard 首度紀錄妥瑞氏症的六十年後,神經心理學家Edouard Brutus Gilles de la Tourette (出生於 1857; 死於 1904) ,於 1885 年詳盡的紀錄許多抽筋病患的病徵。 其中也包括Itard所研究的法國貴婦。
妥瑞氏症的病徵通常在 18 歲之前出現,在7 歲半左右發作。
第一個症狀通常是臉部抽筋,例如:眨眼睛。
雖然有一些治療方法,但至今仍無法使妥瑞氏症痊癒,病患終其一生都要與其症狀共處。
頭部的生長
瞭解三歲之前寶寶的成長,身高、體重和頭圍是認識生長情形必須要測量的,新生兒的正常頭圍和身高有一定的關係,新生兒頭圍的估算為:身高 (cm)/2+10m=頭圍,頭圍受到大腦生長的影響,剛出生時頭佔身高的1/4,為成人的1/3,三歲時達到成人頭圍的80%,除頭圍外,囪門的大小和閉合時間,也是發展應注意之處,1歲~1歲半之間囪門應已閉合。
神經系統發展
1-4個月的發展
年齡/ 項目 |
一 個 月 | 二 個 月 | 三 個 月 | 四 個 月 |
粗 動 作 | ‧俯臥時頭稍可抬起 | ‧俯臥時頭抬起45° | ‧俯臥時頭抬起90° | ‧協助坐起時頭可以固定 ‧側躺 |
精 細 動 作 | ‧會反射性抓住放入手中之物 | ‧眼睛隨物可轉動90°以上 | ‧雙手可移在胸前接觸 | ‧可將手抓住的物品送入嘴巴 |
語 言 | ‧聽到聲音會轉頭 | ‧發出各種無意義聲音 | ‧發出Y、X等牙牙學語聲 |
殘障兒童係指因生理疾病傷害,導致機能異常,而致使生活適應、社會適應有功能上異常或適應困難的兒童。
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的原因中,有部分已知的原因是來自生理傷害導致障礙的形成,而造成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例如:視覺、聽覺缺陷的孩子,因學習管道的受到限制,而表現出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但不是所有的發展遲緩兒童都會是殘障兒童,可是部分發展遲緩兒童是因為有殘障的事實,而顯出發展遲緩的情形,也有部分因發展遲緩現象未獲改善而成為殘障兒童。
運動發展
分為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二類,均循發展原則進行。
頭→頸→ | 軀幹→坐 | →爬→ | → |
(2~3個月成熟) | (2~7個月) | (5~8個月) | (8個月) |
站 → | 走 → | 雙腳跳上下樓梯 | → 向前跳 |
(9~11個月) | (10~15個月) | (2歲) | (3歲) |
文/謝東儒 前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祕書長
在所有殘障者中,顏面損傷是其中較獨特的一種。即使在殘障福利法中的歸類,也遲至79年初才將顏面損傷者歸為殘障者,有資格申請殘障手冊。由此可看出顏面損傷者之障礙部分難以被一般人了解及接受。
要知道如何與顏面損傷者相處,應先對顏面損傷形成原因有一番認識:
顏面損傷形成之原因
唇裂?唇顎裂?顎裂?
在胚胎早期發育時,嘴唇部份是由兩側組織漸漸往身體中線連結起來。如果在這連結的過程中有一些差錯,而不能照預定的進度達到連結時,就會產生各種不同部分的裂縫。若只是單純顏面上唇的地方有裂縫,稱為唇裂,若裂縫延伸至口內硬聘或更內部的軟聘部位,稱為唇聘裂,有時僅口腔內之上聘或軟顎裂開而外表正常,則稱為顎裂。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失語症(aphasia)是語言的「上游機制」出了差錯。
主要是負責語言理解的威尼克區或是負責語言產生的布洛卡區受到損害,出現了無法理解語言或無法製造出合於語法、本意、語意的語言碼。
吶吃或吶語(dysarthrias)與言語失用症(apraxia of speech,AOS)同屬於運動言語障礙。
前教育部部長曾志朗的小孩在就讀國小時,也曾有拒學症的現象出現,早上起床後就會覺得不舒服,吵著不要去學校;也有許多小孩上學時在校門口哭哭啼啼,不要和家人分開,或到了學校後跟老師說肚子痛,要打電話叫家人來帶他回家。
這些孩子的行為都可能是拒學症的表現。
(一)拒學症症狀
拒學症兒童表現出來的行為癥狀可分成三部份:
非語言學障的定義
Lerner(2000)認為非語文學習障礙可說是學習障礙的一種,但卻不同於學業、語言和認知上的困難,它是由於在右半腦神經心理上的缺陷,而導致在社會、人際交往上有顯著的困難,包括對新的、非語文情境的適應、非語文符號和線索的辨識、以及人際之間的溝通訊息有理解上的困難。
Thompson(1997)主要問題為:
1.動作協調不佳、有嚴重的平衡問題、對精細動作有困難。
一、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
其特徵如固執和不知變通的思考模式、心中掛念某些特定事物、記憶力極佳和古怪的行為等,通常被認為是高功能且能工作和獨立生活。
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
「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因法國Gilles de la Tourette 醫生(18571904, Gilles de la Tourette是他的姓,名字是Georges Albert Edouard Brutus)於1885年提出其不同於其他運動異常的8例病例報告而得名,起初稱為「Gilles de la Tourette症候群」,近來擴充其定義並簡化名稱為「妥瑞異常(Tourette disorder)」、「tic異常(tic disorder)」或「妥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以下統稱「妥瑞症」。其實Aretaeus of Cappadocia早在兩千年前就有記載過,不過妥瑞醫生是第一個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發表此病的人。
戴薩克斯症(Tay-Sachs disease) 又稱為家族性黑矇癡呆症。
幾乎只會出現在中歐的猶太人族群中的一種遺傳疾病。
此疾病的發生是因為一個分解細胞膜上脂質的必需酵素發生了變異所導致。異常的細胞膜片段會逐漸累積,造成神經系統的退化。
罹病的個體3歲以前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