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當許多人面臨某一需要救助的緊急情境時,所給予的救助可能小於一個人單獨面臨此種情境的現象。

產生此現象主要的因素是他人的在場會發生「社會比較」和「責任分散」兩個過程。

前者指當有許多人在場時,人們為了避免自己做出超越的行為,會先觀察他人的行為再決定如何反應;

後者會降低人們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愧疚感,因而降低救助傾向。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自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指青少年周遭的人物因行為表現所受的懲罰,對青少年產生知覺反應,形成制約作用,進而對其道德發展產生影響。
即模仿/代替學習的效用。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蘇貝爾(Ausubel)等人提出的理論,認為在正常的發展行程上,青少年像顆衛星,在自己能獨立自主前,環繞著父母而繞行,個體依賴父母,並密集地接受社會化歷程。

然而,隨著青少年的發展,他們會逐漸「脫離衛星化」(desatellization),

時青少年主要的任務如下:

1.重新衛星化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危及學校師生身心安全或是學校目標功能的突發事故,嚴重的危機可能造成人員的傷亡或是學校廢除等極端的後果。

 

校園危機事件粗分為三類:

1.與學生有關的危機事件:包括學生自我傷害、暴力事件、或權益問題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柯隆巴(Cronbach)提出。

其理論大意如下:教育措施(如教 材及教法)之選擇須視學生的性向(如智力高低)如何而決定。

因此,不同性向(apitude)的學生,必須給予不同的教育措施(treatment)方能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中有罹患憂鬱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家屬,尤其是父母 親,必須長期面對挫折與痛苦;

然而,因為畏懼世人異樣的眼光,所有的苦楚與困惑無法公開表現、必須獨自承擔,其心理歷程遭遇的傷痛與困頓,即「被剝奪的悲傷 。

 哀傷治療—用以協助面對無法抗拒的失落(如親友過世)的倖存者或當事人,逐漸適應目前生活,進而整合他個人生活,幫助其確定並解決那些在哀悼階段未完成、而導致延宕的哀傷歷程中突顯出的「離別衝突」,或協助其解決他在過去與逝者間的「未竟事務」,讓倖存者能對逝者道永恆的再見,不再因逝者而產生生活上的干擾。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災難後三天是創傷後症候群出現的高峰期,患者一般會出現壓力、憂鬱、悲傷等精神症狀,若演變成失眠、焦慮及沮喪,則要接受精神科治療。

 

DSM-VI創傷後症候群判斷標準如下:

1.病人經歷創傷性事件,且出現下列兩種情形—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體成長中某一時期,其成熟度恰好適合某種身體器官、心理特徵、或某種行 為的發展,在關鍵期內若有良好的環境,得到適當的刺激與發展機會,將可促進正常的發展;

反之,如失卻發展或學習機會,以後該器官的發展會受到障礙,或該種行為可能不易建立,甚至是一生無法建立,遺傳只提供行為的基架,而有賴發展過程中適時適當環境因素的促成。

關鍵期 又可解釋為學習的時機,顯示個體在特定的時期對環境影響力的敏感性,個體某種行為的彌補。

所以,教育不應忽略人發展的生物基礎,否則未至或超過關鍵期,揠苗助長或過時而教,均事半功倍甚至徒勞無功。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教師設計相關情境(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實際參與實驗操作或觀察後,以分組或個 別思考形式,進行問題解決,同時針對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利用客觀的標準加以評分的一種評量方式。

真實評量與之相似,不同點在於真實評量有著更重視真實情境的考慮,而實作評量是容許模擬情境的。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一段長時間對學生作品的收集,收集內容主要針對某一學科或領域, 舉凡學生在該學科或領域相關的作品均為收集對象。

檔案評量強調學生自評與家長參與,特別在檔案建立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同儕、家長與教師透過對檔案的形成動態的回饋與溝通。

由於是長期且多樣內容的收集,檔案評量可以反映學生廣泛的學習歷程、進展、與結果。

 

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