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性個別差異、關係本位模式 (Developmental、Individual Difference、Relationship-Based Model,DIR)
發展性個別差異、關係本位模式(DIR)又稱地板時間(floor time),地板時間名稱主要是因為兒童的活動通常在地板上進行。
地板時間是一種系統性重新建立兒童和他人溝通和互動發展程序的方法。地板時間的支持者認為其他療育方法都在促進孤立、無關或零星的技能,因此難以讓兒童參與自發性的愉快關係。
發展性個別差異、關係本位模式 (Developmental、Individual Difference、Relationship-Based Model,DIR)
發展性個別差異、關係本位模式(DIR)又稱地板時間(floor time),地板時間名稱主要是因為兒童的活動通常在地板上進行。
地板時間是一種系統性重新建立兒童和他人溝通和互動發展程序的方法。地板時間的支持者認為其他療育方法都在促進孤立、無關或零星的技能,因此難以讓兒童參與自發性的愉快關係。
【97中區學前】
(B)5. 點字教學的順序是(A)點字摸讀、點字準備、點字點寫(B)摸讀準備、點字摸讀、點字點寫(C)摸讀準備、點字點寫、點字摸讀(D)點字摸讀、點字點寫、摸讀準備。
一、教學前先做好摸讀的準備。
自閉症孩子在說話時,讓人困擾又摸不著頭緒的口語表現特質,就是非慣性語言行為(Uvb)。
非慣性語言行為主要是獲得語言前的過度角色,其類型包括1.立即性仿說;2.延宕性仿說;3.固執性說話(perseverative speech);4.隱喻式語言(metaphorical language);5.不停問問題(Repetitive questioning)等(Prizant & Rydell,1993)等。
Donnellan等(1984)及Prizant與Rydell(1993)認為非慣性語言行為是個人溝通系統的一部分,它所具備的溝通功能其實與慣例性口語一樣豐富,而且被視為是銜接無口語到慣例性口語表達能力間過渡的階段 (引自Prizant et al.,1997,林迺超90.12)。
但是對自閉症的兒童而言,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可能都停留在使用非慣性語言行為的階段。
Robert(1999)提出提昇極重度反應能力的促進技術:
1.外在促進性技術:運用感官刺激,例如聲音、光線、氣味、味道或觸摸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覺醒程度,其作用與物理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求或感覺統合訓練類似。
2.肢體促進性技術:透過肢體運動及獨立生活與自理技巧訓練,提高學生的活動力,間接使其維持覺醒狀態。
3.環境促進性技術:改善教學情境中的空間配置並營造鼓勵學生互動的教學氣氛,包括提供同儕支持、擺放多感官刺激的物品、彈性調整活動、協調部份參與等。
全盲的學生主要是靠觸讀點字,並輔以聽讀。
點字是再1829年法國的盲教師柏萊發明摸讀點寫法的成果,世界各國在一期語言的特性分別自行修訂,另成一套點自制度,我國現採行國音點字法。
點字是由「方」所構成,「方」是點字符號的單位,每一「方」由六個點所組成,其大小大約一指腹,以便盲生盲讀,這六個點已成方形的樣式呈現,長為三個點,寬為兩個點,相鄰兩點之間的距離相等,此六個點可有六十三種不同的變化,由不同變化的「方」在不同的點字系同中賦予不同的意義。
雖然摸讀能夠解決盲人的問題,但是摸讀的速度仍不能和視讀相比,所以盲生必須輔以聽讀,而聽讀的材料是有聲圖書,如唱片、錄音帶、或是他人有系統的頌讀,由上可知,盲人的閱讀材料大抵是點字圖書和有聲資料。
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為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著名的自閉症訓練權威Lovaas博士於1987年所採用,其研究過程是採用行為原理,行為改變的過程有詳細的描述並採用系統化的方式進行,其目標行為是將重要的社會行為改善到有意義的階段,終極目標是達到行為的改變以及增進對行為的瞭解。
單一嘗試教學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 , DTT)則是ABA的重要教學方式,以ABC教學原則來實施,”A”(Antecedent)就是「前因」,透過觀察記錄瞭解個案問題行為的前因並分析其嚴重性。
“B”(Behavior)就是「行為」,及問題行為發生時老師做了些什麼處理?”C”(Consequence)就是「後果」,即老師針對個案的處理方式。
例如:
Dunst與Lowe(1986,引自Sternberg,1991)綜合了生態溝通法與認知-社會處理法的觀點,提出了社會互動法,
此系統的兩個基本特點是:孩子行為的可預測性及反應的可讀性。
Goldberg(1977,引自Sternberg,1991)認為這些特點是加強社會溝通互動的主要意義。
MacDonald與Gillette(1984,引自Sternberg,1991)的生態溝通系統提出有關溝通的四個問題:
1.發展溝通技巧的基礎是什麼?
2.個人如何溝通?
3.個人溝通的內容是什麼?
Thompson(1997)認為CAMS是非語言學障的最佳輔導模式,
C:Compensations 補償
A:Accommodations 調適
M:Modifications 修正
是最早用來處理拔毛癖自我管理技巧,也是最成功的一種方法,個案先接受習慣覺察訓練( habit awareness training ),並且練習一些和拔頭髮不相容(incompatible)的動作,如梳頭髮或洗頭髮,以便壓抑自己拔頭髮的動作。
習慣反轉方法應包括整套的治療,其項目包括需要訓練自我監控、對立/不相容的反應、放鬆的技巧、尋求社會支持、回顧習慣造成的不方便、找出習慣及對於個人的負面影響等。
習慣反轉訓練可以採個別或團體治療的方式。
分合法係由果登(Gordon W.J.J.)於1961年發表「分合法:創造能力的發展」(Syne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書,所提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
其本義為「將原不相同,亦無關聯的元素加以整合」。
果登的分合法將過去所認為神秘的創造過程,用簡單的話歸納為兩種心理運作的歷程:
符號類推(symbolic analogy)
這是運用符號象徵化的類推,例如:詩詞的表達,利用一些字詞,可以引伸或解析某一較高層次的意境,或觀念。
又如:設計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等皆是。
其意為將事物「擬人化」或「人性化」,例如,行政組織的觀念,一個好 的組織要像人的器官或細胞,各有所司,但每一器官或細胞都是健全的。
行政作業之運作如身心之功能,以心使臂,以臂使指,互相協調,相互配合,方不致互為阻滯,行政機構如像人體器官功能之運作,必可得最大效率。
如挖土機是模仿人的手臂動作做成的。
直接類推(direct analogy):
這是將兩種不同的事物,彼此加以譬喻或類推,藉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運用此種策略,要求學生找出與實際生活情境相類同的問題情境,或直接比較相類似的事實、知識或技術。
例如,將電話比擬聽覺系統的構造,電腦比擬人腦的構造;很多自動控制系統,往往是人體系統的翻版。
這種方法是讓學生考慮解決問題的途徑,儘可能以不尋常的思路,去考慮或儘可能牽強附會。
例如,開始時,教師問學生「將球場上笨重的石塊搬走,最理想的方式為何?」學生運用「狂想類推」,提出下列解答:「用大氣球把它搬走」、「用大象搬它」、「用好多的小螞蟻將它搬動」等等。
在學生產生各種不同的狂想觀念之後,教師再領導學生回到「觀念」的實際分析和評量,然後決定何種方式為最有效的途徑。
「狂想類推」通常的句型是「假如……就會……」或「請盡量列舉……」。
合作學習的類型包括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STAD)、小組遊戲比賽法(Teams-Games-tournaments;TGT)、小組協助個別教學法(Team Assisted Individualization;TAI)、拼圖法Ⅱ(JigsawⅡ)、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LT)五種類型。
合作學習的型態雖然有多種,其實施步驟卻頗為類似,大致如下:1.準備教材;2.說明學習任務;3.進行學習分組;4.教室座位空間的安排;5.學習評量;6.學習成就表揚(林寶山,民87)。
以下再就五種教學方式的實施方式略作介紹: